本文是[影音親密關係]的延伸討論。如果把耳朵蓋住讓自己聽不到周邊聲音,只用眼睛在走路,時間久了會有一種不平衡的感覺,但是我們偶爾要試試這種感受,找個安全的地方,把影像和聲音的連結先拆開,練習大腦對這方面組合的能力,對於影音創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什麼是純影像世界
前言所提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可以練習的方法。首先瞭解什麼是純影像世界,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純影像世界還算蠻高的比例,例如:使用手機閱讀電子郵件,看著紙本宣傳單,意外收到交通違規紅單,到美術館欣賞畫作或雕塑品,拿著剛收到郵寄的賀卡…等等,如果不提醒,或許您不會想到身邊竟然有這麼多不會發出聲音的影像存在。可是我們一直都不在意,這種無聲的影像世界默默地在周遭演出,這是習以為常的一種慣性感受。這份與生俱來的特質,慢慢受到出生後的生活經驗影響,而逐漸忘卻大腦裡創意的思維,才會在這些這些純影像世界的事件中,沒有感覺聲音出現。
畫面帶出聲音
主圖所顯示的是在一面鏡子裡反射出一棟建築物,是一間國小教室,直接看著照片,腦海裡第一反應就是這些資訊,這是純影像世界。但是這張照片很容易找到生活經驗中對應的聲音,但我們卻都忽略了沒有聲音存在的思考。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以主圖為例,當您知道鏡子反射出的是教室時,看照片的光線應該是白天時段,這時,腦海裡應該會出現一些聲音才對,例如:上下課鐘聲、學生朗讀聲、老師的講課聲音、或是其它學校常見的活動聲音等等。
如果下一張黑白照片,看了會有什麼聲音在腦海裡出現?

這張是在中山地下街拍的剪影照片,主角是一位長者,走累了在這裡坐著休息?還是他心情不好,坐在這裡發呆嘆氣?單就這兩種問號,腦海裡就會浮現對應的聲音。所以,其實單純看到是只有影像時,往往腦海裡會通知我們有什麼聲音出現。

這一張在夕陽時刻的水舞照片,腦海裡浮現的聲音就很明確,因為這場景和生活體驗太密切了。所以,純影像世界並不會沒有聲音,只是那些聲音不是透過身體耳朵接收,是在您的腦海中直接串連。

如果是植物類照片,最多是聯想到風吹動樹葉的聲音,或是伴隨著鳥叫聲。這和個人的生活體驗有很大關係,每個人的見解會不太相同,是很正常的現象。
用眼睛聽聲音
同樣進行一個實驗,請挑一部熟悉的影片,和一部沒看過的影片,先把播放器聲音關閉,並且要關閉字幕只留畫面影像,您可以在播放中體認多少實質的劇情?
通常熟悉的電影,在播放時只有影像沒有聲音,您的大腦會自動搜尋認憶庫裡對應的聲音,出現在腦海裡。如果是不熟悉的那一部電影,或許劇情可以由畫面連續播放關鍵畫面而體認,但真實的情節可能會出現誤差。
這實驗是讓我們體驗影像缺少聲音陪襯時,大部分的內容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恐怖類型影片會產生較大落差的感受,恐怖影片畫面的驚嚇程度,一般是需要聲音來做先前引導與鋪陳,如果少了聲音只有畫面,對閱聽者影響的效果會差很多。曾看過一篇影片評論,他說如果把聲音關掉,這部恐怖片畫面不會震懾到您的內心,只有感覺噁心,那就可以跳過不必看了。他意思是,聲音的鋪陳是很重要,但影片本身內涵也要對應有一定水平,而不是只靠聲音加強恐怖程。我的解讀是影音關係不夠密切時,就很難完全表達出影片本質。聲音是支撐影片重要的元素,沒有聲音,等於在看默片。提到默片,那又是另一種型式的藝術表達,完全透過畫面動作,引導閱聽者的大腦去搜尋聲音記憶庫,在觀看時同時在腦海裡浮現記憶聲音。所以默片的劇情規劃,情感元素的配置,難度很高。
經過這樣實驗,可以訓練大腦快速搜尋您的記憶庫和組織的能力,也可以強化創意思考的邏輯。更驗證影像和聲音之間的關係是不可被置換或移除。以上的課程主要是開設在視覺傳達領域科系的音效類課程。如果能重視影音之間的關係,互補並合作無間,可以創造出非常具有震憾力的影片。
拍攝照片和聲音的關係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知道影像可帶出聲音,那麼拍攝照片時,如果可以把這層關係也考慮進去,您的照片自然會流露出在大腦搜尋聲音訊息給閱聽者,一般的自然界聲音,風聲較難表達,但可以透過介質形體來強化,例如葉片的飄動感,或草地風吹過的倒向一個方向的情形,或是髮絲隨風飄動的影像,都可以讓閱聽者有空氣流動或風聲的感受。下圖是在墾丁海邊拍攝,唐老師的髮絲飄動得很厲害,可以感受到當時氣流很強。

下圖是在瀑布下拍攝,由畫面中的水幕,可以感受到水的聲音。

畫面中要表現出聲音感受難度較高的光線,只能顯示出溫度的感覺。所以,並不是所有影像只會對應到聽覺感受,例如體感或味覺、嗅覺,其至觸覺都可能做到被影像激發出感官記憶。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註]如果有興趣研究大腦對影音處理的機制,建議延伸閱讀這篇學術文章簡介工作記憶及其腦內機制。
吳京一、童麗珠(2017)。簡介工作記憶及其腦內機制。科學教育月刊第389期。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