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節奏

IMG_20200926_093143

節奏是什麼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節奏感,在娘胎中就已經開始培養節奏感。醫學有證實,胎兒對母體心跳聲最熟悉,所以出生後,要安撫小朋友最佳方法就是把它抱在胸前貼近心臟,讓它聽著母親的心跳聲。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心跳是穩定帶著輕重的聲音,不斷反覆出現。這就是一種循環性的節奏。

節奏的表現,不只有聲音,連文學都有節奏性的表現,例如七言絕句(如下引用楓橋夜泊),每句都是七個字,在朗頌時,在七個字後面的標點符號會停一下,再接下一句,一句話加起來剛好八個拍子。四句就是32拍子的結構。如果用音樂術語來說,四四拍的結構,32拍可分成八小節,以兩小節作為一句話,也符合絕句的結構。如果有參加過演講的朋友,應該知道在演說時的速度控制很重要,其實內在就是一種節奏的控制和應用,如果連珠炮似不停頓,就像一篇文章沒有標點符號,會讓人有種壓迫感,甚至感覺無法呼吸的冏境。

引用張繼的楓橋夜泊的詩句

月落烏蹄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節奏的應用

在音樂領域,節奏的應用,除了單純的節奏演奏,也可以當成節拍器的功能,提供音樂速度穩定或快慢變化的依據。最佳範例就是流行音樂樂團,鼓手大都會是擔任樂團的節奏引導者,負責音樂演出時的快慢控制或引導。在影像上的應用,也很好玩,如果是錄影,記錄的片段(分鏡),長度如果沒掌控好,會造成後製剪輯時,素材不足或是過長,都不是很好的現象。通常我會依風格和錄影的主軸,決定分鏡要錄多長,在後製時,很輕鬆只要頭尾固定去掉多少長度,通常都很容易符合配樂的速度。在平面拍攝時,靜態拍攝就比較沒有關聯。動態的攝影,就需要計算節拍,也就是要感受主體的運動速度和其節奏模型,才能在正確時間按下快門擷取最佳畫面。有朋友說,反正相機的連拍速度都很快了,可以用連拍再來挑選照片。這也是方法之一,只是事後在選擇照片時,看著一大堆相差不多的照片,連拍速度愈快,每張的差異就愈小,張數也就愈多,到底要選那一張才是最佳照片,往往會陷入選擇障礙的深淵。所以通常我會建議採用節奏感受的拍攝法,會比較省時又能表現出專業的態式。

周而復始的節奏型

通常音樂的節奏基本型是周而復始不斷重複出現,在句子的適當位置加上一點變化,具有提示的作用,就像文句有標點符號的功能。配合音樂的半終式和終止式的應用,就會形成音樂的句子和段落的結構。最基本的是先研究節奏型,掌握節奏脈動,再研究音高與和弦的應用。

以舞蹈音樂而言,通常採用八拍為基本單位,最短一套舞式也會有四個八拍再做變化。這也是利用節奏在提示或引導舞者變化舞式。人類在進行連續動作時,常常會有周而復始的一種節奏習性,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性,在拍攝影片或照片時掌握最佳的時機記錄下來。

反復性節奏的型態就像下面動畫所展現,再提供刻意配合特製的配樂,如果整合在一起會讓視覺感受和聽覺是一致性,強化反復節奏呈現的特色。假設沿路栽種的路樹間隔是一樣,當你在這條道路以穩定速度行走時,同樣的樹不斷間隔出現,久了會變成一種視覺麻痺現象,聽覺也是在相同不斷出現的節奏中,也像是失去時間感的一種迷失。

街道路樹周而復始出現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在動畫裡加入一部汽車,在一定時間出現一次,它有文字標點的功能,提示你經過幾拍的時間,所以在配樂部分,汽車也可以是對應另一種節奏樂器或音色,都是為了提供節奏周期的提示作用。

街道路樹加汽車經過的提示方法

以此概念,繼續把音樂的音色(樂器)疊加上來,慢慢形成一首音樂的基本型式。以下提供幾個聲音素材供讀者們練習數拍子,請自行點擊收聽,除了最後一段聲音(完整音樂)之外,其它預設反復播放,需要自行按下停止播放。

這段聲音是單一節奏的表現,如果反復播放,就會像上面第一個動畫,路樹不斷重復出現,久了造會有空間迷失的感覺。
再來一個單層節奏的聲音,同樣在反復播放時,也會有迷失的感覺。
在上面的兩種節奏引導下,可以逐一搭上樂器演奏。這是Bass的音色,依據前面的節奏型而單獨演奏,如果只單純聽這段聲音反復播放,也是會造成迷失的現象。
音樂的製作,在既定的節奏型之下,開始演化出聲音高低的堆疊,也就是和弦的演進。這個聲音是吉它音色,採單音依照和弦進行的安排而演奏。
這個聲音是電子鋼琴音色,同樣照著節奏和和弦的規劃而演奏,和前一音色的角色是對話的設計。
為了活化在反復出現型態的聲音,加入這支Saxphone音色,作為插花點綴的功能,讓反復出現的型態不再那麼單調。
這個音色是襯底作用,提供音樂演奏時情境感受,也有支撐音樂的效果。
上述的節奏和音色鋪底完成後,即興演奏出旋律線條,讓這一段音樂有了主題感覺,這個聲音是Pan Flute音色的旋律。
整合上面的聲音素材,完成一首兩分鐘的音樂,在1分52秒製作了一個剎車概念的終止節奏型,讓這首音樂避免反復播放時沒有停止的感覺。

以上是一首基本音樂創作的概念和流程,其實不難,只要有心思考,透過適切的工具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回頭再來思考節奏應用的重要性,這首音樂裡,仔細分析各個元素聲音,有沒有感覺到標點符號的意象?每個單一聲音的素材,是採兩個8拍結構製作,也就是在四四拍音樂裡的16拍長度。整合在最後那一段音樂中,各位可以感受出音樂有幾個段落?最後的終止採用節奏急剎的手法,襯底聲音卻不斷延長繚繞再慢慢消失,這方法可以避免聽覺上有撞牆的不好感受。[註1]

回頭想想前面提到的七言絕句,和這動畫是不是完全一樣的周期節奏型態?這也是我曾在高中音樂學科中心擔任咨詢委員時,提出音樂是各科的基礎,寫了一篇文章表達音樂在各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註2]

運動題材拍攝和節奏的關係

運動會有節奏性的表現,不管是跳高跳遠,或是短跑和長跑,都會依據配速的概念進行,速度其實就是在時間軸上調配節奏的一種應用。所以,要拍攝運動主題的照片,其實也不難,可以先觀察,體會運動員的節奏性,再依據這節奏去追拍他的動作。

以主圖的滑板運動為例,當時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拿起相機拍他,而是先看他練習的狀況,經過兩三次的來回練習,在第四次開始,依據他的節奏開始追拍,拍了兩次,就有主圖組合的成果。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拍攝滑步車,衝刺到轉彎和做特定動作,都會有其節奏的型態,要用心去感受對象的節奏表現,就可以輕易掌握按下快門的時機。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註1]音樂的終止和影像的終止概念有一點點不同,如果兩者結合在一起時,必須先考量聽覺的感受,這部分未來在影音親密關係的文章中會詳細提到。

[註2]當初會寫這篇文章主要是抗議高中學校常常會借用音樂或藝能課去上主要科目,未來再另外分享,屆時會再編輯本文提示相關連結,請關注。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