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高中整合性教育之見解與設計
2012-10-11
張迪文
7月初甘美朗研習,深刻感受台北藝術大學李靖慧老師對傳統音樂的熱愛,並且很有耐心和愛心,發揮在教育課程上,短短數天的研習,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教室裡各式各樣的民族樂器,都非常熟悉,不管是專業的音樂素養和風範,甚至連教學的思維和方法,是難得的好老師。

研習之後,陪雙親到日本九州旅遊,看到日本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保存和推廣,家父(受過日本時代教育的國中音樂老師兼任省輔導團職務_已退休)有感而發:「台灣對於藝術文化的教育努力還不夠!」他指的不是單純藝術教育問題,是在於整體根本的問題。我們分成兩方面來思考,國民教育階段,一般班級藝能學科常會被借用或挪用,作為主要學科的教學使用;音樂班體制,有一種通病已成為習性,就是音樂班學生大部分都不太重視其它學科的學習,只重視自己主、副修的項目。為什麼會出現這兩種發展方向?這是不完全教育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是制度造成,還是習以為常的想法沈澱多年的積習,無法改變?
其實,在基礎教育(國民教育)階段,不應該過度分離學科領域,國內的統整教育其實做得不夠徹底,學術研究發展、定義或原理其核心和哲學多少都脫不了關係,藝術本質也是基於哲學發展的知能。教學過程,藝術的展現性較其它學科缺少鋼性,多了柔性和趣味性,學生的接受度會比較高,是可以把其它學科(領域)的資訊適當融入整合,不管是普通班級或是音樂班,我們要教的不是一開始就針對專業型的人才培育或是被定型的藝術專家,應該面向培養具備全面性思維的通才,等基礎教育完成後,進入大學才開始往自己興趣或專長發展,逐漸成為專才。在12年國教開始之時,要能修正這種不全的教育積習是不可能的任務,唯獨藝能科的老師可以做些改變,將藝能課程的教學,跳脫課綱的約束,適當加入其它學科的資訊在教學過程,由藝術引領學生做全面性思維的學習,讓生動的藝術特質,可以真活在學生的心中。
為什麼我會做曲線創作音樂的教學實驗和上面這則影片?[註1]回顧教育資訊使用電腦教學應用發展史,一開始在純文字模式下,直到1995年微軟提出95視窗作業系統,就教育資訊的表述,改採圖文編輯軟體(word)和簡報軟體(ppt)整合圖文資訊,這個老方法和使用習慣,至今仍普遍被採用,所以word和ppt的製作能力,儼然成為國民運動般人人都得學會,TQC認證體制也包含這兩項目。另一項影響電腦應用最大的革命事件,就是在1983年域名系統概念正式被提出,直到1995年網路開始普及,網頁編輯技術和應用大量展現,網頁製作和編輯維護人才需求大增,所以學校裡也一窩蜂培訓出相對的人才,造成人才供給過度的現象,1998年GOOGLE成立之後,網路更加興盛,幾乎生活資訊和網路完全掛勾,2005年之後,因應網路興革而產生WEB 2.0的概念及應用,對原本習以為常的網頁製作領域引發不小的衝擊,加上網路頻寬加大,傳輸大量資訊環境優化,使得影音作品在網路被大量流傳,帶動數位內容製作人才的掘起,包含動畫製作等相關課程,在各大專院學裡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排入相關科系,但所排入的課程,大都只重視畫面最終呈現,在聲音方面一直沒有被同等重視,就算有加重影音課程的配比,影音整合概念仍是乏善可陳。而且針對動畫製作方向,大都偏向電玩遊戲開發和製作人才培養,後來立體3D動畫崛起,也是一窩蜂地由平面轉向3D領域培養人才,有著蛋塔情結的台灣思維,反而針對藝術類別的比例過低,是有少數科系針對教育數位資訊方向研究,但是仍嫌不足。二十年前從補教界指導配樂製作,到後來在大學兼課時,為了使學生學習和作品的表現層次可以更加提升,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是從聲音角度思考影像呈現的合理性,再由影像反饋到聲音,最後整合表現影音之間親密關係。
這個作品-成長縮影(整合影音期末作業)是經過一學年學習的學生作業,以階段性製作的規劃,最後將全部小作業串聯整合成單一作品,教學動機是讓學生親自整理回顧過去的成長史,當成一份謝恩禮(當時執教的是年滿二十歲的大二班級),送給父母,也留給自己。人生不會重來,所以這個主軸讓學生自己製作回憶錄,含有回憶和檢討及感恩的意涵,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適當表達,並且自己製作音樂當成配樂,影音同步與段落表現….等,最後學生自己寫下學習心得,為自己創作習作留下見證。創作過程,牽涉到語文表達、視覺傳達、音像整合、結構呈現、創意思考、自我反思和感恩思維…等特點,縱使,此作品或許有些生澀,但是核心與重點表現技巧,在作品中適當呈現是值得讚許,最重要的是學習到聲音在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而不是以往只要有聲音就好的錯誤觀念。在此作品片尾,呈現出學生針對學習課程意見反饋,配合曲線創作的作業當成配樂,完整收納全學年學習作業,或許在高中階段,系統性安排這樣的課程難度較高,我們可以將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抽離,當成一學期的教學目標。例如:旅遊回憶(台東旅遊回顧美圖),以相片展出配合自製的音樂,極具個性也符合著作權法律相關規範;或是採用照片進行主題介紹(2016年手機攝影回顧);或是畢業光碟的片頭(畢業光碟片頭)和片尾製作(畢業光碟片尾)。
12年國民教育在高中階段應該率先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整合教育,以期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就學,更明確知道自己需求或興趣,找到適切的科系研究學習,這是特色課程要用心思考的重點。首先,如何規劃特色課程?想必許多學校都傷透腦筋,個人看法是應該從藝能課程帶頭示範,把其它學科和藝術連結找出來,適當在課程中告訴學生,讓學生能慢慢習慣問題的解決不是只能依靠公式,而是可以由生活中(哲學)找出答案。其次是如何進行才能較快達到成效?音樂課,先擺脫五線譜、同樣由樂曲欣賞開始,反向利用數位教材融入教學的曲線創作單元(如上例:曲線式音樂創作),由樂曲的動機,畫出曲線,讓學生知道音的高低走向和節奏型可連成曲線。再讓學生嘗試創作。大膽運用幾何和曲線來代替五線譜上的音符佈置,先不談生澀的理論,而是從視覺概念帶入聽覺世界。所以音樂老師對於視覺和聽覺聯結的知識需要強化,整體而言,對於藝術觀點,影音兩大領域其實是共通的,不論是由視覺往聽覺發展,或是由聽覺引入視覺,在教學上兩者都可相互為主、副角色。在主流市場還是以視覺導向的商業型態,動畫界從平面(2D)跨越類3D到純3D的立體展現,形成近年來各螢幕大廠開發和爭先發表不同呈現方式的3D電視(螢幕),可以想像未來10年內,在影音作品的發展空間更加寬廣,應用層不再只限於大螢幕的電影院,通過網路或雲端系統,在人手一機的手機直接播放分享,21世紀已進入全科技傳達的世代,教育課程也該要隨著演化興革,趁著12年國教開端之際進行適當的調整,超前部署才能有效培養符合新世代的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
先定義在此文章裡提及的3D動畫,不是泛指阿凡達精密性的商業成品,而是概念性展現的意念動畫。3D動畫在高中教育的應用,不要把它想像成非常專業的課程,它是可以融合不同學科領域的教育課程:
畫面的構圖、角色和場景設計、甚至服裝設計是基於視覺概念和色彩學,需要平面設計、修圖、繪圖(素描)、攝影、心理學、社會學等基礎概念;
內容製作的企劃、編劇,需要文詞文學基礎、邏輯概念和創造力;
腳本(分鏡)、場景製作、道具製作,需要有立體模組製作或(及)應用的概念,甚至物體運動的醫學物理知識;
運鏡和特效部分,需要培養創意思維和導演能力。
然而一部好作品,不是單單依靠以上看到的畫面串聯就能取勝,獲得觀眾青睞,在影音作品裡,聲音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成分,不單是配樂,音效也是非常重要,從電影工業製作標準,簡化並融入課程,其實並不複雜,培養全面性概念就必須想辦法見樹又見林,或是見林也見樹,化繁為簡。
如何在教導學生製作畫面,同時給予聲音概念,不再是影音分離設計,而是整合思考的創作,最後呈現的作品,才能合理展現影音聯結性。如何在較短時間教學,融入這麼多重要的養成元素?經過多年實驗教學,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終於找到適合在高中學程,可以快速教學、指導和製作的捷徑。這套教學,重點不在於培養動畫人才,而是養成學生有動畫整合的概念和基礎能力,並具備全面性觀點,明白環節整合和重要的關鍵,學後未必朝向動畫方向發展,就教育立場而言,也等於指導學生在導演自己人生大戲,在教學過程,可以同時培養學生織能力和邏輯思考,平時也可應用在生活或職場上相關事務或協作溝通基礎,或是資訊發表,例如:個人簡介、研究報告、專題報導、作品宣傳、理念傳達….等。
動畫只是一種展現理念的方法,首重內涵的表達,作品核心的定位左右了作品位階,例如學生作業的報告,可以依傳統紙本方式提出,在於節能環保的潮流下,這個老方法似乎有待討論,是否合宜。若想要符合節能環保而採用電子檔案提出報告,至少有這些方法可供選擇:最古老的word、ppt、動態圖檔(gif)、網頁式圖文或互動式網頁、2D動畫、3D動畫。當然,不代表選擇3D動畫就比較有魅力,這只是展現的方法,能適當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就是最佳的選擇。若能知道3D動畫製作各個重要環節,其它的類種難度相對降低許多,因為幾乎可以包含在3D的學習元素。
課程進行需要的基本專業軟體有四種:Reallusion iClone PRO(動畫製作)[註2] 、PhotoImpact(圖形編輯)[註3]、ACID PRO(音樂製作),和VEGAS PRO(聲音錄製編輯和影音後製整合)。這四套軟體,除了Reallusion iClone PRO是近幾年才大量被採用在學術教育,其餘三套軟體許多學校都已接觸,甚至已列入教學應用。我們要將這些軟體的特點,有效地整合在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在明確的方向和方法,發揮無限的想像力,創作出主題明確且合理的影音作品,最好能兼顧藝術的內涵。當然,進行這類整合性教學,也可以用更簡單的配置,或是再提升更複雜的配置,依個別教育現場條件和需求進行調整。
本人提出的範本是以一學年為學習時間,有兩種不同的教學合作方式:其一,單純由一位老師完成全部教學過程;或是由主要教學的老師先訂出一個大主題,由國文老師協助,並融入前四周的課程中,學生思考如何寫出自己想做的小企劃文稿,再利用四周時間轉化成正式劇本,由美術老師協助指導學生製作場景和分鏡,進行角色設計和定裝,轉入iClone依劇本分場景製作,最後完成各單場,再串接在一起。
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請依各校資源進行調整,要能提供學生在完全製作過程,學習到應有的基本概念。
【2013年後記】寫完上面的文字,不斷反覆修飾,直到最近剛好有老師分享下面影片,他問我如何做到。
想起2005年~2008年曾在大學試著做線條式創作的教學,和大家分享一則示範影片(如下),雖然畫面表現和上一則影片不太一樣,但是概念相同。
用這方法教導學生認識影音關係的整合創意思考,讓學生同時體驗視覺和聽覺的關係,其實生活中還有許多我們可以善加利用整合到教學內容的題材,讓學生不單只有課堂裡的藝術課程,而是體驗生活享受人生。而這種教學法,避開理論的生硬感,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科技創作的平台進而樂於創作。未來,我會再把其它作品逐一整理再上傳分享,也期待大家可以發揮創意,多做跳脫框架的思考。看到最近許多高中學校購置Cubse和Native Instrument Komplete 8,應用在課堂或社團教學,光是這個系統,已經足夠進行上述的線條式音樂創作,2012年10月開始,也在幾所學校協助這方的教學,未來再和大家分享這方的教學驗。
[註1]2011年協助製作教育部製作高中學科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的數位教材影片,曲線創作音樂的示範影片。不過可惜的是此資源網上架後又變更維護單位和網址,原有製作教材對應因教綱不斷變動而無法開啟。當初花了不少費用製作,結果沒有好好利用,真的很可惜也很浪費。

[註2]Reallusion開發的相同動畫概念軟體不是只有iClone PRO,還有另一套Crazy Talk Animation,最大差異性是在3D和2D,同時要能融入多領域教學內容,iClone PRO是比較合適。
[註3]若是熟悉ADOBE Photoshop,可以置換這個軟體,因為兩者是相對等的圖形編輯軟體。
【2021後記】翻出這篇快十年前的看法,預見2020年的網路內容發展,在目前教育界裡,因少子化的原因,已經有許多校所院系停止招生,特色教學也沒看到有很大的變化,看到的是換湯不換藥的治標手法,只為因應招生不足面臨停招的命運。二十多年前,我的小孩子還在國中小階段,經常會接到補習班招生電話,非常困擾,除了個資外漏嚴重,最大問題在補習班本身,沒有依法以身作則,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我常會回應一句話:誠如招生電話中說的補習班那麼優秀,家長自然會口耳相傳,怎會落到要不斷打電話招生?顯然做的和說的是完全不符,這現象傳達的訊息就是表裡不一,沒有整合性思考的作為。相信也非只有個人看出教育的問題,只是在於古老傳統包袱之下的教育思維如何脫胎換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有一則關於 高中整合性教育之見解與設計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