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射應用(三)

DSC_7697_20201121

我們再來看看無限可能的鏡射效果,主圖是去年11月19日在新板特區路邊拍攝,原圖ISO-100,F/22,1/80秒,EV+0.7,將原圖做左右鏡射後再做一次上下對半鏡射,就變成萬花筒似的效果,再加上一層新板特區聖誔燈飾的光影,最後再做拉焦的處理,完成這幅變化萬千色彩繽紛的畫作。

鏡射不限只做一次,如果要複雜一點,可以做兩次以上。但通常左右一次,再上下一次,其實已經夠了。下圖的原圖是今年2月份在社區花園拍攝的彩葉草(ISO-200,F/1.8,1/100秒,EV+0.3),運用了兩次鏡射後,再加一點拉焦的效果,就變成如萬花筒似的繽紛畫面。

E_20210224_162350_DSC_2963
彩葉草萬花筒

同樣利用兩次鏡射,原圖是今年3月份在恒春鈕扣倉庫拍攝工作後,利用空檔休息時拍一上那裡的燈飾(ISO-400,F/5,1/400秒,EV-0.7)。很清楚的四象限區別四個燈,鏡射處理時,沒有對半,而是中軸有偏移,主要不想讓畫面完全居中過於僵硬,中間兩側各有一隻鳥形的圖騰,整個畫面起來就有活力的感受。如果少了這兩隻鳥形圖騰,可能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進行鏡射,不是只看主體的表現,在整體構圖和配角元素也是非常重要。

2017年4月份到台中拍攝,在用餐時用手機拍了一下餐廳的牆壁,同樣做了兩次鏡射後,形成兩隻青蛙對看的圖騰,再改成黑白照片,視覺上就會專注在線條的表現,呈現古物風格。

下圖是比較複雜的後製結果,原圖2017年12月9日在新板特區拍攝聖誔燈飾,先用兩次鏡射後,再調色成為冷色系,進行拉焦處理,中間黑色的部分,擷取另一張不同日期拍攝的月亮貼合上去。創造出在外太空看月亮的感覺。

下面這組照片,2019年10月份在日本迪士尼樂園拍攝,都是利用一次鏡射方式,形成特殊的圖騰。只有最左上和右下那兩張是對半鏡射,其它三張的中軸位置是偏移,在視覺才不會過度呆板。相信各位一定躍躍欲試,不管是用什麼軟體進行後製,通常都會有鏡射的功能。右下那一張呈現一隻眼睛的應覺,原圖是假山坡面的條紋。其中兩張流水的照片,快門控制在1/60秒,讓水流形成類線條又能拍到有水珠的融合感覺。

最後來一張也是同時期在東京餐廳拍攝牆上的吊燈(ISO-800,F/4.5,1/1250秒,EV-0.3),利用對半鏡射,再以自體為底,做成方型,原圖就置中放著,展現出非常單純的作品,各位覺得看起來像什麼文字呢?

點擊–> 鏡射後製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