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焦應用

DSC_7361_20201116

在電影拍攝中,經常會利用拉焦的手法,焦平由近而遠,或相反,由主角到配角或背景,主要是在引導觀眾的視覺焦點,引導感受故事的發展過程。針對平面攝影而言,單張靜止照片沒有電影般的連續性影格,拉焦會產生什麼效果呢?其實道理都一樣,都是達到視覺上動態與聚焦的目的。主圖,是20201115在國道3號公路的關西服務區休息時,拿著相機和新買的大三元變焦鏡頭小玩一下拉焦的效果(沒用三腳架的手持拍攝)。在快門作動的過程(慢速快門),快速轉動對焦環,達到主圖的拉焦效果(ISO-100,F/22,1/2秒,EV+1.0)。如果不是變焦鏡頭或是手機,可以使用拉焦效果嗎?拍攝當時是不可能,但可以利用後製達到相同的目的,本篇文章主要說明後製拉焦的應用。

下圖是手機拍攝,2021年2月14日農曆年後的家族聚餐,餐後發紅包,一起拍個紀念照片,透過後製加上拉焦效果,產生動態的感受,不管您是看到大家把紅包中間集中,或是中中間往自己方向拉回,一張靜止的畫面,可以經由拉焦產生動態線性軌跡,達到視覺上的動態效果。手機的APP種類很多,照片編輯APP,大多會支援這項功能,只要選擇套用,大部分情況是不需再調整參數,就可以有效果產生。

2020年9月幫客戶拍攝婚禮,新娘換好衣服想和伴娘合照(ISO-1250,F/9,1/40秒,EV+0.3),拍了些較活潑的畫面,選這張用拉焦後製,創造出不同風格的作品。剛好背景窗戶有一層竹簾,外面的大樓在竹簾遮蔽效應下,拉焦後形成似如天使般的翅膀。

下圖20200925在華人文創園區勘景時,剛好一群年輕朋友走過,背景的色部分就像一個鬼魂,想到用拉焦效果,創造出一種莫名的壓力感,述說著人類通常不會留意到身邊有什麼意外事情會發生,是勸世文嗎?哈哈,完全巧合。

2017年6月造訪泰國桂河大橋,據說這是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歷史古蹟,那就要來點特別的照片,團員在前面走過橋面時,我蹲下用手機拍下這一張,再利用拉焦後製,創造出動態的感覺。

20180221陪新加坡朋友在圓山花博園區走拍,進入隔鄰的臨濟護國禪寺參觀,在入解脫門前用手機幫他拍了這張背影,加上拉焦的效果,形成時空隧道的感受,作為回憶記念更加有意境。

拉焦的應用很適合在需要高度聚焦的作品,下圖2018年三月外出用餐慶生時,在餐廳外用手機和老婆合影,拍到店家招牌,又有玻璃倒影,要除掉周邊的背景,拉焦的效果,似乎是最佳選擇。

談到聚焦的效果,如果構圖上的元素剛好又是圓形,可以造成更強烈的時空隧道感受。 下圖2019年4月在客戶公司拍攝活動記錄,當時進行的是禪繞畫,將作品上方放置一個圓形玻璃杯,再做俯視拍攝作品(ISO-800,F/4,1/30秒,EV+0.3),以拉焦後製的結果,形成時空孔洞的穿越感覺。

同日活動結束,學員想和自己作品合照,又不想露臉,如何解決這問題呢?首先請她低頭看著自己的作品,請另一位學員幫忙拉她的裙角,在我號令下放開手時,按下快門(ISO-400,F/4,1/500秒,EV-0.3)。創造出有風吹的感覺,後製再以拉焦效果呈現出最終畫面。

提到聚焦的效果,有時候周圍影像很單純,也可以套用,下圖2019年5月在三峽老街的手工皂裡,拍攝牆的皂字圖樣(ISO-125,F/4,1/125秒),套上拉焦後把文字外圍框線糊焦,中間文字就更加突顯,這也是聚焦的方法。

上圖的文字很大,那如果小一點的例如門牌呢?2019年4月在台南神農街拍攝,在91號商店前,看到門牌上方有個燈飾下方有個尖頭指向門牌,就拿起相機拍下這張作品原圖(ISO-60,F/4,1/640秒,EV+0.3),再用拉焦後製成下圖,意味著曾經在這裡的意思,這樣的作品是不是值得回味又很有趣味性呢!

2020年初拍攝的孕媽照(ISO-640,F/1.8,1/125秒,EV+0.7),挑這張作品做拉焦後製,除了有聚焦在愛心手形護著肚皮的效果,同時也讓畫面有令人感覺到要靠近肚子的感受。意境式的回憶照片,有別於其它的孕媽照。

假如有機會拍到放射狀的景物,如下圖20190830在台北花卉村拍攝植物,看到彩虹竹蕉時,就想到可以利用它放射狀葉形,加上拉焦的效果,就拍下這張原圖(ISO-160,F/4,1/800秒,EV+0.3),再進行後製拉焦。具有這類特性葉片的植物也不少,針葉類植物也可以這樣拍,有機會您可以試試看。

還有一種拉焦後製的效果,就是把不想顯示的人群給糊焦,下圖2018年10月在澳洲旅遊時,準備觀賞表演前,隨手拍了這張照片(ISO-200,F/5.6,1/320秒),再用拉焦把對面的旅客糊焦,只留焦點在中間的營火。

2019年10月在東京購物時,拍下這張作品(ISO-400,F/4.5,1/250秒),女兒突然回頭的情景,周邊雜物太多,就用拉焦處理一下,讓原本不是很好看的照片,變成比較有意境的畫面。

前面提到時空隧道的效果,如果有類似下圖的場景,會更加強視覺效果。20191129在中和四號公園捐血後,順便走拍一下,國立圖書館旁這個時空隧道結構有非常多角度可以拍攝,這次只拍空景(ISO-100,F/5,1/200秒),再加上拉焦後製,形成強烈時空隧道的視覺效果,註解成:遁入空門。

拉焦的應用,有時候可以是一種加乘效果,下圖2019年6月在日本嵯峨嵐山站搭乘JR的觀光列車,當列車起動時,要進入隧道前拍下原圖(ISO-400,F/4,1/10秒),採用慢速快門,在車體移動時拍攝,本來就會有線軌的痕跡,再利用一點點拉焦的效果,強化了這種瞬間移動的視覺感受。您會認為拍到這張是巧合,其實這洞口離月台不遠,在月台等車時,已經觀察過,也先思考要拍攝這張作品,調整好相機的設定後,就等開車時把握機會按下快門。

最後一張應用,也是非常好玩的一種情境,2017年在泰國旅遊時,巧合看到一個吊燈後方有圓形排列的小燈組,就先拍攝下圖的原圖(ISO-400,F/8,1/160秒),再用拉焦後製出下圖有著煙火般背景的燈飾作品。

挑選這18張作品和大家分享心得,希望能提供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應用,讓大家更有興趣玩拍,在前分享幾篇【鏡射應用】的文章中,也有部分照片後製也有使用拉焦效果,在此一併排列在下方,讓您重新回味一下,同時思考多種後製效果的可能性。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