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鏡射應用文章發表後,再整理過去作品中,非後製的鏡射作品,通常稱為反射技法。不外乎利用實體鏡面反射的原理,在畫面中呈現倒影等,可以反射的物體很多,鏡子、水面、光亮的物體表面等,都可以當成影像反射的介質。主圖和下圖是筆者養殖的無尾鳳蝶,羽化後放飛前的記錄畫面,左手拿著手機,利用螢幕當成反射介質,右手拿著相機拍攝,留下這兩張畫面。(ISO-1000,F/2.8,1/2500秒,EV+0.3)

20190605捐完血後,在中和四號公園散步,看到九芎花瓣掉落許多,用手機呈接花瓣拍攝兩張。透過手機螢幕的反射,將焦點對準反射花瓣,有別於正常拍攝對焦的視覺效果。


常見可利用於反射的物質,不外乎是玻璃。下圖是20180608在宜蘭用手機拍攝展示品,畫面中的倒影,讓主體更加突顯。利用這方法拍攝時,如果可以留意倒影的角度,讓垂直線維持一致,效果會比較好。


玻璃窗也是一個很好發揮的反射介質,下面五張照片,左上是20150303在宜蘭蘭陽博物館拍攝,由玻璃反射一對情侶,讓建築物的畫面有了生命。右上兩圖是20170818在公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拍攝,窗前的公仔,加上玻璃窗的反射,變得比較生動。下方兩圖是20200627在華人文創園區用35mm定焦鏡拍攝,利用窗面玻璃敍述著故事,下方左圖(ISO-100,F/3.5,1/320秒)利用中間紅磚防止筆者倒影被拍到,兩個窗戶左側是透過玻璃穿過屋內,右側明顯反射,由一邊透視一邊反射,加深了畫面的空間感。下方右側則是單純反射影像(ISO-100,F/3.5,1/100秒),一位遊客手拿手機,推著娃娃車邊走邊拍。





下面都是利用玻璃反射自拍的作品,左上和右上,是在宜蘭蘭陽博物館拍攝,記錄筆者50歳生日的足跡,由倒影可以看到是用手機拍攝。右二圖是20180612在圓山捷運站附近勘景時,在圓人遺址介紹版前自拍一張。右三自拍照,是20130718在餐廳等餐時,用小相機對著天花板的玻璃拍攝。下方三張同場景的照片,是20180331在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分別用手機和P900拍攝紅磚屋,當時陽光剛好切在屋頂位置,自拍時順便練習拍攝星芒。







下面再提兩種不同的玻璃反射應用,20140823在劍湖山世界遊樂園裡拍攝,多面玻璃鏡的場景,有萬花筒的視覺效果。

下圖是2017年3月利用四角玻璃瓶,放置在朋友從美國帶回NAMM秀的胸針名牌前,可以形成不同面向的倒影,一種強調名牌文字的手法,你知道我是誰嗎?

除了玻璃反射之外,20141120在大直街拍,用手機拍下國防部新大樓前的藝術裝置品,不鏽鋼材質也是可以產生反射倒影,利用這特性把自己身影記錄下來。

由以上範例可知,反射介質很常見,只要善加利用,都可以拍攝不同風格的照片。下一篇再介紹其它反射介質的拍攝作品。
點擊–> 反射技法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