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在學會控制中軸線的應用,也必須學習呼吸法,適當的呼吸,控制呼吸量的進出,才能和身體穩定結合在一起。
攝影基礎控制要素【光圈】等同瑜伽的呼吸法【註1】,控制著光線進入相機(手機)的量能。手機通常是固定式電子光圈【註2】,某些手機軟體強調可以調整光圈,其實是模疑光圈的變化,達到單眼光圈調整的效果,並不是真正利用物理性的光圈在改變進光量。但是,就算手機沒有真正可調的光圈,也必須瞭解光圈的作用,未來在拍攝上,才能往更深層面進行思考,否則永遠只會按下快門,卻不知【想拍什麼畫面表現什麼重點】和【畫面美感與平衡】。

上圖例表示光圈大小變化,其孔徑也會跟著變動,白色的孔徑愈小,同一時間進光量就少,反之亦然。在其它控制參數不變的情況下,只改變光圈大小,最明顯就是讓畫面的明暗度變動,再來也會影響背景虛化的程度。只看文字說明,較難體會,我們來看看下面三張照片,只有光圈變動,拍攝結果有何不同?最明顯差異就是整體明暗度變化。再比對左邊和中間兩張照片的背景文字,光圈值較小背景文字是模糊,中間的光圈值變大背景文字變得較清楚。右邊這一張因為進光量太少,幾乎全黑,所以也看不出來背景文字。



這三張照片ISO-400和快門1/80秒都沒變動,只有轉動光圈,由左而右,光圈值依序是F/4、F/8、F/22。相信由此範例呈現,應該不難理解光圈的作用。
市面上常見大光圈一詞,主要是強調光圈可以達到F/1.8、F/1.2、甚至可以達到F/0.95,這麼大的光圈有什麼用處?首先,進光量可以加大,代表在較暗的場景,可以用較低的ISO拍攝,得到較佳的畫質。大光圈還可以有背景虛化的效果,看起來主體會更突顯。但拍攝要依主題性控制光圈大小,例如主圖兩朵玫瑰,背景是天空有點白雲,當時發現可以借位變成熱到冒煙的趣味畫面,調整光圈成F/14,讓雲不會太模糊,也不會過於清楚,就是由光圈主控畫面的結果。
以下舉出較明顯的兩張照片,在拍攝突顯主體需求照片可利用大光圈的優勢,輕鬆達到目的。


上左圖是使用大光圈定焦鏡拍攝(Nikkor Z 35mm F/1.8 S),F/1.8突顯出精油滴下的過程,上右圖是用變焦鏡(Nikkor Z 24-70mm F/2.8 S)70mm端拍攝,F/2.8加上70mm焦段表現,把花的主體表現非常清楚,構圖下的背景虛幻化,光點呈現圓形(還不到老鏡甜甜圈的效果)。下圖也是使用35mm定焦鏡頭2020年初在新加坡第一航廈拍攝水珠裝置藝術品的照片。

再來一張範例,下圖是4月初在台南七股潟湖拍攝的盒果藤蒴果,使用最大光圈(F/2.8)拍攝,其後的草地都變成模糊不清,完全突顯微開蒴果主體。

所以,光圈影響除了整體明暗表現,還可以達到背景虛化的效果。瑜伽的呼吸法很重要,穩定量能的適當控制,可以讓身體血氧穩定,心境也可以跟著穩定下來,空間的感受才會達到虛化,只剩中心思維專注在身體氣息運行和肌肉控制,和拍攝的光圈作用有著相互映照的聯結。
本主題牽涉範圍很廣,等到介紹快門控制之後,再回頭聊聊穩定性話題,屆時會盡量整合和瑜伽有關的攝影思維,您將會發現原來瑜伽的練習也可以對攝影技巧有啟發的作用。【註3】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註1】瑜伽的呼吸不是像平常吸氣,有分不同的呼吸方法,達到不同的氣息運行效果,甚至和脈輪都有關係。例如只用左鼻孔吸氣,右鼻孔呼氣的方法(通常需要借助手指壓住單邊鼻孔),借以緩和心情。
【註2】筆者曾使用過具有光學變焦的手機(ASUS ZOOM),這一支手機的(物理性)光圈就可以被調整(跟著焦段而變動),不過,因為物理條件限制也沒辦法突顯像單眼相機光圈變化的效果。
【註3】筆者本來也沒學習過瑜伽,因為去年底和唐老師開始合作,在拍攝過程中,慢慢體會,觀察其中奧妙,聯想到攝影。剛好在師資培訓班,唐老師邀請筆者和學員分享如何拍好照片,想到用這種反向聯想的方式,由瑜伽練習過程導入體會攝影的抽象概念。剛好遇到三級防疫管制,所有實體課程全部改為線上網路課程,筆者為了讓學員們更容易理解,開始規劃編寫這主題文章,把先前編寫期刊的內容,稍作調整,再與瑜伽做聯結,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能理解攝影的入門知識,提升普遍的一般性攝影水平。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