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進行中,動作有快有慢,拍攝照片,控制光線進入相機的機構是快門簾,也是有分快和慢動作,在瑜伽的快慢與快門有何聯想?以下分析有趣的思維供參。
瑜伽動作進行時,例如由體式A到體式B的過程,如果以相對較慢的速度進行轉換,觀看者(學習者)可以清楚看到轉換過程的細節,若是以相對較快的速度進行轉換,不太容易專注在中間變化的細節。相機的快門原理和這現象剛好是相反,在轉換動作快的時候,若想留下清楚的細節,快門值就必須比動作速度快(時間要更短);反之,若想留下轉換過程的光軌畫面,快門值要比轉換速度慢,而且慢得愈多,留下的移動軌跡會更明顯。
人類眼睛倒底能用多快速度辨識眼前的影像?依據科學家的實驗,60Hz的閃爍影像是一般人極限,但也有報告指出,戰鬥機駕駛員,曾出現可辨識250Hz的閃爍影像。這個就是在探尋人類眼睛倒底能有多快的擷取影像能力,顯然,一秒60次的閃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轉換成影片的說法,就是一秒有60影格的影片,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畫面變化的最高極限。換成相機角度的說法,等同1/60秒的快門值。我們再提一個名詞【安全快門】,它和使用鏡頭焦距有關,焦距值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秒數。但如果加上手持相機的因素時,1/60秒快門值是一般稱之手持安全快門的臨界值。這是巧合?在未來另一篇文章【色彩與脈輪】會多加說明。
上述討論的是不經大腦思考處理的影像感受,若是再考量到經傳經元傳導到大腦加上思考,就不可能達到1秒有60張畫面,依每人的背景和反應能力,一般人一秒中能感受清楚畫面有3張就已經很厲害了。也就是眼睛看到畫面,傳遞到大腦進行分析思考,留存所見影像,這樣的過程真的會因人或因場景的複雜性而有很大的差異。舉出這個例子只是讓大家明白快門的作用倒底是什麼,快門就是眼睛對影像的擷取能力,留存記憶就交給相機的記憶卡(底片)吧!您只要控制好相機,讓它能記錄到需要記憶的影像就好了。
快門的定義,是相機門簾(可以想像成眼皮)的作動時間,平常是關閉狀態,按下快門鈕時,會立即全開(如下圖中間全白),讓光線進入相機內部的感光元件,依設定的秒數(如下圖是1秒),時間到會自動立即關閉,達到控制多少距離的光子可以通過快門到達感光元件。

以下說明立場是基於理論而言(以主體不過曝為前題),快門是以秒當單位,我們從科學定義可知,光速是光子在真空中每秒可移動299,792,458公尺。假設其它參數都固定在最佳設定值,拍攝環境的亮度非常一致且不變動【註1】 ,當相機快門設定1/100秒,對焦在10公尺的人物主體,在3000公尺範圍內的光子可以進入相機被記錄,再把快門改為1/1000秒,只有300公尺內的光子可進入相機被記錄。下圖示意這段論述的情境,在快門值1/1000秒時,只有300公尺以內才會被清楚記錄,下圖位於300公尺的背景(示意為山形),或許還可入鏡被記錄,只是亮度會減低很多,影像相較模糊不清,甚至不會被記錄在照片中(如果當時為較暗的天候),因為相同亮度條件下,快門變快,光圈不變時進光量會減少。

當您需要記錄一個非常明確的形體時,快門值一定要比形體動作的速度快,才能在瞬間擷取清楚的畫面。主圖呈現有兩種和速度有關的形體,一個是主體跳躍的動作,一個是背景海浪。跳躍的主體必須清楚,但是要有剪影的感覺,浪花也不要有綿延線條,在這樣的需求下,如何界定快門值?當時陽光強度夠高,在測光時,先控制光圈不要太大,避免背景海浪過於虛化模糊,卻又不能用太小的光圈,否則無法呈現主體和背景的距離感,定在F/14(這支鏡頭的中間值F/11),快門值是1/640秒,EV+0.3,對海面亮點的曝光要正常,所以ISO就降到100,接著等待下次適合的海浪接近時,心中計算著海浪拍擊岸邊激起浪花的節奏,請唐老師開始跳躍,按下快門,拍一張就完成。唐老師的髮絲非常清楚,浪花的表現也有衝擊感,如果快門調成1/320秒時,主體曝光較足,但不符合剪影需求,而且浪頭浪花一定會過曝。未來有機會再拍,會加減光鏡,用1/160左右的快門值,可以讓海浪更有線條感,呈現不同風格照片。水流線條和顆粒感,有什麼視覺差異呢?
下面兩張照片,同一場景拍攝,但相機參數完全不同,才會有兩張不同對比的感受。左圖(ISO-200,F/3.5,1/2000秒,EV-1.0),創造出瀑布水花顆粒較清楚,似如瀑布沖在手中噴濺而出的感覺,其實唐老師和瀑布還有一公尺的距離,這一張是借位技巧的應用。右圖(ISO-100,F/22,1/13秒,EV-0.3),背景的瀑布形成絲狀線條。兩圖的感受完全不同,重點在利用快門速度的控制,加上其它參數配合,獲得不同的結果。


再舉一組範例,20190629在中和四號公園拍攝喜鵲,同一場地同一隻鳥,兩張照片前後接續拍攝,兩張照片的ISO-800,F/4,EV+0.7都一樣,只有快門不同,左圖1/1250秒,右圖1/400秒。右圖的背景有過曝,是因為快門比左圖慢,喜鵲都有對到焦,但仔細看羽翼和腳爪,左圖較清楚,右圖就有點模糊,是因為快門值不同。


20210215到四四南村勘景時,等待雲層變動,想拍個亮眼的101背景,剛好有遊客在小土丘上拍照,觀察後,他們的動作很緩慢,為了讓背景101和雲層都能清楚記錄,設定ISO-100,F/22,用慢速快門(1/40秒)拍攝下圖。按下快門時,雲層剛好露出101大樓上半部被陽光照射,非常幸運。

20190429在明水路某高級社區拍攝客戶後,順便拍了一下社區前的噴水,用了不同的快門值,拍下兩張對比照片,下左圖水珠顆粒清楚,ISO-200,F/4,1/1000秒,EV-0.3。下左圖呈現線狀水流,ISO-200,F/22,1/30秒,EV-0.3。因為有變動光圈,所以背景草地的清晰程度也不一樣,單純只調變一種參數,可能拍出來的照片可看性不高。


筆者有個小小建議,先拍靜物或是動作較慢的物體,等思考和反應能力都適應後,再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比較不會有挫折感。至於先熟練快門調整反應,還是先學會光圈設定,各家自有說法,若以筆者本身的思維,認為應該先把快門調整概念建立【註2】,再思考光圈配合調整,因為快門決定瞬間通過光圈的光量,就像學習開車一樣,應該先學會控制車速,而車速是由踩踏油門和深度來控制(以自排車而言),踩踏油門的速度,可以決定車輛起步的瞬間加速度(穩定度),踩踏的深度則是控制多少油量進入引擎,進而影響車速。防禦駕駛概念會建議踩踏油門不要太急,就像練習快門一樣,不要設定太快的秒數,先以手持安全快門值為練習起點,再配以調整光圈(視為踩踏油門深度),等操作熟練能很快反應,您就可以輕鬆地駕馭相機了。
【註1】亮度和光度的科學定義,可由Google搜尋[亮度與光度]深入瞭解。
【註2】學習的初始階段,不宜有太複雜的操控練習,ISO可以先設定成自動,也可以再設定成S模式,讓光圈自動配合您調整的快門。當然,也可以直接進入M模式,只要轉到最大光圈位置,先練習快門的調整。再慢慢調整光圈到一半(依鏡頭最小光圈而定),再練習調快門。如果您堅持要先練習光圈,也無妨,可以把相機設定在A模式,調整光圈,其它由相機協助判定,但此方式適合拍攝靜物為主。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