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人體的戲劇表現,提升黑白照片的溫度和故事性。前一篇文章提到人物局部特寫,和重點式側拍等方式,呈現故事性的黑白畫面,本篇文章則用不同角度來探討,筆者黑白照作品中,另一種透過人體來增加黑白溫度的思維。主圖是筆者和內人的手互牽,20151004在餐廳等餐時,利用手機拍下這張作品,定名為牽手,雖不是十指緊扣的動作,卻是互相扶持和包容的感覺。
20190728在華山文創園區,陪新加坡朋友拍攝時,下午3點半左右,太陽角度剛好在紅磚屋那區形成不錯的光影,順便拍下這一張(ISO-400,F/22,1/60秒,EV-0.3)。通常大部分遊客會想等到走道上沒有人,再拍下空景,但筆者認為,能把路過的行人也拍進去,才有動的感覺,有動就會有熱度,也代表讓黑白照片的溫度有上升的作用。

同一天帶他們到行天宮參訪拍攝,下左圖是在廟裡的拱門前,透過拱門拍下人聲鼎沸的中庭畫面(ISO-250,F/4,1/80秒,EV-0.3),廟裡情境應該是莊重嚴肅,應該是非常安靜,但這畫面卻有一種熱度的感受,或站或走或拜而擦身通過,加上拱門區別裡外的對比光影,也讓景深感覺加重。下右圖則是拍攝在廣場中的人群,當時天氣很熱,廟方用噴霧方式降溫,當場感覺畫面會很有意境,就拍下這一張再改成黑白色調,畫面呈現迷網、急迫、無助的感受(ISO-160,F/4,1/1250秒)。


20170913在新加坡牛車水附近走拍,本來想拍走廊光影的空景,但剛好有一對男女在此對話後分別離開,就快手按下快門(ISO-100,F/4.5,1/500秒),留下這個用間。

2017年二月初,在高雄拍攝,下左圖在駁二拍攝,本來也是只拍空景,但感覺太空了,幸好當時遊客不少,等到有人經過時,用手機拍下這個畫面。有了人物在畫面, 的可以讓空景活化起來。下右圖則是在愛河旁公園手機拍攝,巨型的公仔很可愛,但如果沒有背景的人群,可能就會顯得有點單調。


如果在拍攝現場都沒有人可利用為升溫的元素時,其實也可以像下圖一樣,筆者用手機拍攝二二八公園地上的人字當主角,這樣算是有利用人體提升溫度感吧!非常有趣味的一個思維。

除了透過真人入鏡提升畫面溫度,也可以利用假人或雕像融入情境。下圖是20160116在美麗華百貨內部用手機拍攝擺飾的公仔,改用黑白色調,加上一首七言律詩,作為記念一面之緣好友的作品。他是一位非常有文學涵養的雅士,在千禧年前,我們就在網路上結識,他作詞,我作曲,一起把經驗分享給網友們參考,合作很多年,天忌英才因疾辭世,只留下2005年造訪上海時齊聚的合照,把酒言歡一整晚。在2016年2月得知他病逝的消息,利用這張照片加上詩詞來記念好友。

假人同樣也可以局部特寫,下圖是20151013在京站百貨裡拍攝,為何拍攝這張作品?假人臉部有許多刮傷痕跡,是年筆者經歷一陣盜圖和網路霸凌的事件,用此圖代表筆者當時的心情。事過境遷,這些過去的無奈,就留在這張照片裡。

累了,就要休息,才能走更遠的路,用下圖表示這種心境。20170331在宜蘭餐廳用手機拍攝,當時也是在休息狀態下,到宜蘭散心幾天。

2017年6月份造訪泰國,在淡浮院用P900拍攝下面兩圖,左圖是雕像,雲層當背景,剛好露出陽光,拍下這張星芒照(ISO-100,F/8,1/2500秒。EV-1.0)。右圖則是館內展出的兵馬俑,據說是真品,但無法靠近拍攝,就用P900的中焦段拍下這張(ISO-400,F/4.5,1/15秒,EV-1.0)。這兩張照片,呈現一種歷史感,改用黑白色調更具特色。


在2018年和2021年,都拍到士林官邸旁中山北路的高級社區前的雕像(下面四張)。左上和右上是同一場景,但角度有些不同,右邊的是2018年用手機拍攝,左邊是2021用Z6拍攝(ISO-100,F/8,1/160秒),除了時間不同看法不同,主要也是現場有不同的擺設物品,所以2021年無法和2018年相同位置拍攝,只能靠左斜拍,但兩圖相較,好像雕像有長高的感覺。右下圖,是2014年用手機拍攝,這個藝術裝置有點像是水潑畫的模樣,主要是想讓後面的門牌數字隱約出現,528(我要發),很好的門牌。下面那一張是右上中間雕像的特寫(ISO-100,F/4.5,1/400秒),真的像是現代人,經常作為低頭族的代表。




如果連假人或雕像都沒有,還可以利用海報的人像,下圖是2017年在新加坡牛車水用手機拍攝,現場展示人力車的古早場景,和台灣早期一樣,都有這種人力車,很有意思,就拍下這張,再改成黑白色調。

點擊–> 黑白世界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