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前後景深差距,和引導線,可以讓黑白照片更具立體感。這和前面六篇黑白照片分享不同的思維角度,讓照片呈現的深度更深,具有圖層疊加的效果,善用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安排,是可以對作品有加分的成效。主圖是20201111在烘爐地拍攝光明燈,在構圖上採六四分,主體占六成,其它四成是遠景的燈光,在大光圈加持下,可以讓光點變成圓點(ISO-200,F/2.8,1/40秒)
引導線要怎麼應用在構圖時,有很多種方式,有人建議要斜對角,也有人建議半斜就好,筆者認為那不是重點,而是需要在畫面中,怎麼創造出一個視覺引導,讓觀賞者會有一種由近而遠的感受。下圖是20201105在圓山花博園區後側花棚架,利用地上的白線條為主要引導線,配合花棚架兩側角落形成的隱形引導線,三條線集中在遠處棚架另一端。這種方法很實用,在許多具有接近對稱的結構體都可以輕鬆套用。

相同的方法,下圖是20150416在華山文創拍照時,用手機對著通道拍攝,在構圖上也是採用上述的想法,以黑白簡化視覺干擾的作品,引導線就是通道本身四個角落所形成的線條。

下圖20150826在捷運上用手機拍攝車廂內拉環,形狀相同一整排,在視覺上會遞減縮小,形成照片中的排列,也剛好可以形成和前兩圖一樣的隱形引導線,非常有趣味性的一種拍攝方法。

相同的想法,在下圖的構圖上,也是採取一樣引導線的佈置,20170713在中和四號公園的國立圖畫館後方時光廊,這裡是筆者非常喜歡拍攝光影旳好地方,不同的陽光強度和角度,會有不同的構圖思考,有機會您也可以來這裡拍攝。

2018年6月在世貿展中拍攝一組光影,後製鏡射如下圖,也是利用引導線概念進行構圖,兩側角落的光形成一種境界的界線,有穿越的感覺。

利用引導線構圖,加上鏡射和轉向,可以創造出令人驚訝的結果,下圖20201111在烘爐地拍攝時,經過階梯時,隨手拍一張引導線構圖的照片(ISO-200,F/2.8,1/640秒,EV+1.0),再把原圖鏡射轉向九十度,改成黑白色調,有一種電車在隧道中待駛的視角。

前面幾篇分享的作品,也是有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構圖,讓畫面有遠近的感受,往後延伸的距離感。










再來一種建築體,有著很容易應用的引導線,就是橋樑。不管是拍攝整條完整或是局部結構,都可以利用引導線方式進行構圖。上排左圖是2016年7月在新加坡Marina Bay公路橋下用手機拍攝,上排右側兩圖,一看就知道是上下相反的同一張照片,2017年2月在高雄愛河旁用手機拍攝,改成上下相反的照片,是故意創造視覺上的衝突感。下排那一張照片,是2015年7月在日本照葉大橋用手機拍攝,當時有點霧氣,也在飄雨,利用橋身當成引導線,趁著遊客撐傘走往橋的另一端時,拍下這一張照片,再改成黑白色調。




主圖也是利用近景和遠景差異的排列,創造出隱形引導線的感受,下面兩圖也是一樣方法,下左圖是20190725在台中宮原眼科裡拍攝購物籃(ISO-1600,F/4,1160秒,EV-0.3),層層疊疊有點像是強迫症的感覺,配合後面背景的光影和線條,更加突顯這種疊合的感受。下右圖是20170401在宜蘭海邊用手機拍攝,枯木立在沙灘上,透過和遠景的海岸線,形成一種透視延伸的引導。熟練這技巧,可以在很多場景中臨陣發揮,創造出許多難以想像的意外驚奇。


點擊–> 黑白世界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