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與䴉都屬新分類的鵜形目(Pelecaniformes),筆者在2018年到澳洲布里斯班旅遊時,倒是拍了一些有趣的畫面。鵜的代表性動物是鵜鶘 ,本文中的照片都屬澳洲鵜鶘,䴉則以埃及聖䴉較知名,這兩種動物在台灣野地較少見。䴉這個字也較少使用,和旋字同音【ㄒㄩㄢˊ】,也有人唸成還字的音【ㄏㄨㄢˊ】,是有邊讀邊的概念吧!不過以教育部的資訊,應該用旋字的音為主。主圖是在碼頭準備登船,一隻澳洲鵜鶘站在旁邊,似乎在站崗,也像是在送客,或許它在等吃的吧! 在卡通世界裡的送子鳥,應該就是以鵜鶘為模擬對象。
在黃金海岸海洋世界拍到一隻正在睡覺的澳洲鵜鶘,看它睡得香甜,眼皮幾乎把眼睛全包起來了。

大部分澳洲鵜鶘的眼睛周圍會有一點黃色,但下面這隻卻都是白色,所以就給了張特寫。其實在眼部周圍(眼圈)的顏色是會變化,根據研究,當發情期時,雄性鵜鶘眼圈會由黃變橘,但也有少數會變藍色。平常就是黃色到淡黃色,這一隻可能是陽光太強了,淡黃色變成接近白色。

布里斯班黃金海岸每天固定中午一點半會有一場鵜鶘餵食秀,據說是為了提升觀光人潮,把市場裡取用魚肉後剩下的魚頭含中骨,當做是餵食的材料,時間一久,野生的鵜鶘都會在一點半前開始在廣場集合。下面五張照片,就是在餵食秀時拍攝。上排左圖是還沒開始前,它們已經開始集合,時間一到,工作人員會拖出幾個大桶子,裡面裝滿了魚頭連中骨,一桶餵完再換一桶。上挑右側兩圖,是在餵食過程拍攝它們搶食的樣子,下排左圖更清楚可以看到好幾張嘴啄交雜夾在一起,很好奇的是,這樣搶食,會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嘴啄下面囊袋刺破了?下挑右圖最可愛了,一塊掉在地上,它直接彎著頸子側頭去撿食,這動作還真有難度,還好它們的頸部還真柔軟。上挑右上圖點開看看,它的嘴啄最前端,上緣有一個黃色小彎勾,很特別的一個構造。





當餵食秀結束後,它們也知道要離開,逐批分飛回到自己地盤,它們體型雖大,飛行倒是沒問題,飛得又高又快。還好當時是帶P900,可以用長焦段拍天空飛行的身影。


在一個小時餵食過程,群聚的澳洲鵜鶘不可能每隻都有機會吃到食物,但也很怪的是它們不會因為這樣吵架搶食,感覺是作秀的成份較高,應該是長久以來的一種人鳥的默契吧!筆者觀察到,在搶食到食物的鵜鶘,會轉身往旁邊移動,把機會留給別隻鳥,筆者也拍到左圖是一隻已搶食到食物含囊袋裡,轉身往後方海邊移動的畫面。還沒有看到同一隻已吃到食物又連續在原地繼續搶食,這是非常有趣的一種現象。倒是整個餵食過程,不時有海鷗會來搶食,右圖就拍到一隻海鷗突襲式衝過來空中攔截食物,您猜它有攔截成功?海鷗空中攔截的技術不錯,未來會用一篇文章分享此行海鷗的照片與觀察經驗。


接下來看看埃及聖䴉,話說台灣雖然少見,但2018年在西濱海岸也發現有漸多的入侵群聚,因為已影響到本土鷺科的生存,只好開始人為控制的移除鳥巢和適當撲殺,以維護本土鷺科動物的生存空間。左圖在澳洲太陽下拍攝,它的頭頸是黑色,和背景暗處幾乎合而為一,只見身體白色的部分,在這張照片感覺它似乎體型也不小,它有多大隻呢?看看右圖就很清楚,一位仁兄拿著午餐在樹下椅子用餐,一隻埃及聖䴉馬上走過來等著撿拾食物。據說,它們連垃圾都會吃,很不挑食的動物,對生存環境的差異性適應力非常強,難怪會影響入侵地的其它生物。


不過,別被上面的照片誤導了,那隻等著撿拾食物的埃及聖䴉應該是亞成鳥,另一隻是成鳥,兩者體型大小不一樣,請看下面兩張照片,在黃金海岸的海洋世界拍攝,這隻埃及聖䴉(成鳥)正在晾翅,把翅張開都不動,通風一下順便日光消毒,以免生長菌類影響健康,趁機靠近拍了兩張。左圖是用手機拍攝,右圖是換P900拍攝。這隻成鳥站立的高度,大約有一百公分,和上面等著撿拾食物的亞成鳥相差很多。


或許可以在台灣境內動物園看到這兩種或同屬的動物,筆者習慣在拍攝後整理照片時,一併瞭解相關的學術資訊,進而深入生態角度去觀察,等下一次有機會再遇到相同物種時,在拍攝同時也順便觀察周遭的生態,慢慢地就會累積很多知識。自2014年開始專心拍攝植物,兼著拍攝動物,在P900到手後,有了長焦段就有機會拍攝更多的動物。目前單眼相機Z6的鏡頭,最長也只有70mm,還在等待一支105mm的微距鏡頭,至於200mm的鏡頭,再等等,因為用到200mm時候,都用手持拍攝會很累人,必須多帶腳架,就得好好思考,倒底想拍到什麼畫面?
點擊–> 動物攝影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本文中分享照片在IG已發布的作品或相似的作品如下: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