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初始,必定會有一個心念,筆者對於攝影而言,開始拍照的初衷,是因緣際會跟隨家父由單眼鏡頭看世界,找尋動心的畫面記錄下來。1970年後家父買下Nikon FM單眼相機,假日帶著年幼的筆者,到處走拍。一開始只有黑白照片,後來開始接觸彩色的膠卷,突然之間,心眼大開,那時候還兼著學習素描和水彩畫,在色彩與構圖的感觸,有了更多的刺激與學習,直到國中階段,因為升學壓力課業繁忙,停止了拍照的休閒。
退伍前後,重拾相機的拍照樂趣,但那時候收入並不多,購買膠卷和沖洗照片,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因此都很捨不得拍攝,沒確定、沒意義的就不按快門。每每拿出相機時,都是有必要且有意義的時刻,才會按下快門。其實當時沒想到好好投資自己,不過也沒關係,總是過程後,再修正也可以。
千禧年後,數位化相機也開始普及,那時候買了簡單的數位相機(SONY P8),但畫質不好,而且那時候儲存媒介空間也不大,不好操控等種種因素不利使用數位相機,只有在重要活動拿出來使用記錄而已。所以那時候還兼著用膠卷相機,拍一些特殊場合的照片。直到2010年智慧型手機普及後,慢慢轉向手機攝影領域,2015年組織一支4人小隊參加一項手機攝影比賽,不小心拿到團體組冠軍,這是筆者唯一參加過的攝影比賽,其實這也不完全是只看攝影作品,評分標準還有小隊的團隊合作,以及匯整的作品集,從那時候起,開始利用地圖製作拍攝記錄,奠定現在的旅遊或活動記錄的模式。
2015年後,數位相機愈來愈成熟,是可以準備投入,2017年先選了一台Nikon P900當做跳板,先熟悉數位化的運作,兩年不到,這一台已被筆者操到快不行了,剛好Z接環相機上市,考量進光量的優勢,直接換上這系列的相機,選了中低階的Z6主機來拍攝,直到目前,轉換很順利,手感也不錯,也因此接了不少的拍攝專案。
這系列文章是整理筆者在拍攝的學習成長歷程和大家分享,順便做個記錄,後續要談的重點,包含本文拍照初衷,怎麼開始拍攝,如何運用大量拍照提升自己的反應力和觀察力,如何整理作品,如何檢討改進和抓住重點,再來如何挑選專題來練習,勇於發表廣納建言,如何欣賞和分析別人作品吸取經驗,攝影其實也很耗體力,如何強化自己體力,學會訂定拍攝計劃,慎按快門和加深技巧,練習後製,進行盲拍,隨機邀路人拍攝,靜動態照片的分別練習,建立自信和風格。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