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改善的程序是在任何方面學習必經的一環。在您累積一定作品量之後,經過分類整理,您可以查覺到自己在那一類型拍攝作品比較有感覺,有那些類型拍攝作品量較少,為什麼有些類別拍攝的作品感覺不太好,等等一些較細節的問題自然會呈現在眼前,此時,您先別急著要改正,先由自己查覺的問題,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才不會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以筆者自身的經驗,前期作品累積最多的是植物類,因為很容易找到拍攝的對象,可以沒有時間壓力慢慢思考如何拍攝,也因此深入研究植物領域相關的學術資訊,從而具有一定的基本能力,辨識常見的植物,針對作品畫面的呈現,同時也觀摩別人同類作品,慢慢地發現該如何拍攝,角度、距離、曝光、色溫、美感(構圖)、植物必須呈現的細節等等重點,再依這些心得,慢慢調整自己攝影的行為。主圖是在台北植物園拍攝的韭蘭,當時接近中午,陽光角度和強度,剛好可以讓雌蕊的影子在花瓣上呈現而拍下這一張,如果少了這一根影子,會讓花朵視覺變得很平面,這種細微觀察,是需要模仿練習,就會變成一種習以為常的觀察習慣。下面兩張照片,都是前後接續拍攝,您可以看出差異在那?


左右兩圖對焦的位置不同,呈現的視覺效果也不同,只是不到一公分對焦點的移動,就有這麼大的視覺差異,當然不只對焦點的變動,還有快門和光圈的調整,可以點擊圖片參考相片的拍攝資訊。您覺得那一張好看呢?要說美感,是左圖,但植物記錄反而右圖比較適當。就看您的作品定位在那裡,就往那個方向去發展,不然,就像筆者同時思考兩種不同需求,都拍個照片留下來吧!
期間拍攝第二多的是建築類和街拍,這兩類照片的對象,也很容易發掘,建築類主要是記錄外型的美感,地標性的建築,街拍則是練習找到有趣味性或故事性的畫面。這兩類網路上可參考的別人作品量是非常大,可以參考別人作品拍攝的角度、取景構圖、畫面故事性、表現的主元素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在街拍的看法,只要大量練習後,仔細分析自己作品的優缺點,應該很快可以發現原來街頭上有這麼多可以拍攝的畫面。這部分筆者的心得是人的習慣是兩隻眼睛在看世界,眼睛的視角不一定和相機相同,因此要練習只看眼前局部的畫面,就像由相機垷景窗看世界的習慣,慢慢地就會留意焦點,找尋可拍攝的標的。例如下面兩圖都屬建築類的拍攝,但筆者用不同於平常角度去構圖,找出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畫面,而不只是單純拍攝建築體,這樣的街拍是不是很有趣味性呢?


最後,筆者慢慢地進入人像攝影的領域,初期在沒有很強烈概念下,把人當成花在拍攝,先求畫面美感,再慢慢把前面學到的技巧與方法,融入人像攝影中,因為不是走棚拍路線,採用自然風格的記錄手法,大都採取自然光不加閃光燈的方式,朝向自己獨特風格的拍攝路線。拍攝人像部分,有一個很有趣味的方式,您可以很快就能練習,就是自拍,但不同於平常看到的自拍照,而是拍攝自己的影子,不管是在地上或是牆上,您可以隨著地型找到有趣的角度或背景,呈現自己扭曲變型的影子,呈現一種故事性的黑白照片。下圖雖然不是黑白照片,但色彩也是較單純的呈現,筆者和老婆的影子,好玩有趣,又能留住一個不同平常自拍的畫面,您有機會也可以試試看。

總之,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必須經歷,也是一個成長的轉捩點,再來就比較能夠抓住重點拍攝,只要您多花點時間在這階段,等檢視自己過去拍攝類別作品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平常大都留意在別一類型上,習慣忽略那一類型,從這兩極作品著手加強,久了之後,各種類型的拍攝,您會很自然就展現出對應的思維和拍攝習慣,養成這種拍攝行為,您會隨時都有各種題材可以拍攝,因為您很自然會抓住重點。但是這樣發展好嗎?留待後續再為您分析。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