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由日常經驗印證所閱讀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僅供日常保健參考之用途,不代表任何直接或間接或暗示性指引,未經政府食品藥品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評估、審查。所呈現與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內容,請讀者們勿以其為代替醫生的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您如果想要開始進行健康管理或是身體有任何不適,建議應尋求醫學專業管道進行評估與診治,特此聲明。
料理的世界
選好食真的好嗎?
在料理世界選好食,通常我們會想到的是米其林評鑑作為主要參考。要吃就吃評鑑最好的餐點,但是,它的營養價值會比較高嗎?這是值得思考的重點。
我們常稱民以食為天,在泛資訊大湧而入之際,形成各種不同價值觀,改變了原本單純的思慾,對於日常飲食的慾望,變成非常複雜化,朝向精製化(客製化)飲食需求,不管是全素或是半素亦或保持葷素全食,追求滿足口腹之慾的形、色、味俱全多樣化精製食品,在這些食品中有些是透過化學方式合成的食材(例如鮭魚卵),或是由人工精製過的食材,這些加工過的食品您吃了會安心嗎?縱使許多人重視食用原形食物為主,但食材來源是否安全,食材運送與保存方式是否減低了食材的養分,烹調方式是否合宜?等問題,很難從最終上桌成品的餐點中發覺。吃的科學觀提到起於生活,治以生活:反射出我們面臨生活型態的改變,成為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誘因,想要保持健康,就要回歸到生活面去思考與改變,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有些專家認為超過一半比例的癌症,其實是可以透過飲食調整,加上適當運動,用良好的生活作息與健康飲食來預防這些癌症的發作。甚至慢性病也可以因為適當的方法調理,得到反轉好轉的機會,可以參考延伸學習的影片【誰說慢性病不會好】。
高貴不是貴
吃的科學觀在前言第一句話簡直是一針見血寫道:我們人類的健康,不是靠醫生和藥品來維護的,而是靠營養素來維護,而營養素又是來自食物。林資深老師常提到,病不是被藥物治療好,藥物只是用來控制病症,只有透過營養素才能真正根治病源。這兩句警語表達出食物和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可惜有許多錯誤的營養認知資訊,充斥在社會中,進而影響人的思維變成一種錯誤認知。例如:
- 比較貴的食物含有營養素就比較高。
- 您喜歡吃的食物,就能提供較多的營養素。
- 進口的食物含有營養素就比較高。
2006年12月日本科學技術廳製定第五版[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做了統計分析,例如2000年和1950年相對照,同樣重量的南瓜含有礦物質減少了58%,高麗菜的維生素C減少了50%,胡蘿蔔含有的維生素A更減少高達81%。是因為人口爆增需要更多食物,現在很少看到農地休耕在養護土壤,因此食物內含營養素比例一直在減少。平常我們就算吃得很飽,其實,我們的細胞快餓死了,因為很難再完全由食物中獲取充足身體所需的營養。縱使衛福部建議的每日營養需求量的數值都不高,例如維生素C只要100毫克【註1】,但這只是針對完全健康身體狀態下,每日基本所需營養素的建議值。平常我們進食,也很難全面顧到營養素和其建議值都能吃進肚子裡被吸收。假設不小心感染病毒,細胞要啟動防禦機制,需要更多的營養素作為材料,單就維生素C只有100毫克絕對是嚴重不足,基本量其實是不夠用【註2】。未來我們會從這角度再深入討論,關於身體內營養素存量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平時身體要儲備戰力所需的材料,不然慢性病就在遠處對您招手,等著您慢慢走過去。
延伸學習
想知道食物的營養占比,請參考歐瑞特數位學習平台的基礎營養知識。
誰說慢性病不會好 由歐瑞特數位學習平台和保健大聯盟共學講座提供。
【註1】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
【註2】林資深老師常用兵力來比喻,細胞是戰士,當體內有狀況需要打擊外來病毒時,細胞需要更多能量才能進行圍攻的動作,而這更多的能量來自營養素。或是細胞是工人,負責修補身體內破損的地方,要進行修補除了工人需要能量,也需要修補的材料,能量和材料都來自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