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射應用(四)

E_20210408_115146_DSC_6516

前面有稍微提到建築線的部分,在選用鏡射來源的圖片,裡面水平或垂直線條如果沒有維持好,鏡射後會有折線的現象。但也不一定就是缺點,也有可能因為折線來創造出另一種驚艷的結果。主圖是今年四月在台南十鼓仁糖園區拍攝(ISO-100,F/2.8,1/100秒),以對半鏡射方式後製,拍攝時有維持水平線一致,所以鏡射後,水平線沒有折線。

下圖是2020年元月在新加坡入住飯店走廊拍攝(ISO-500,F/1.8,1/100秒),也是維持水平和垂直線條的一致,對半左右鏡射後的結果。您一定會覺得原圖一定和鏡射後沒什麼差異,答案是肯定,那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其實這是筆者偶爾會用這方式練習掌鏡,要同時達到水平和垂直都能一致,也是不簡單。除了相機要維持水平,鏡頭高度是重點,當時是用35mm定焦鏡拍攝,有一好處就是變形量較少,如果是小於35mm的鏡頭,可能會有較大的變形量。

下圖是2020年6月在華山文創園區拍攝(ISO-100,F/6.3,1/10秒),也是用35mm定焦鏡拍攝,水平線也是有維持一致性,左右對半鏡射。拍攝時,利用窗間紅磚牆避開筆者的反射身影。拍攝這類照片進行鏡射後製,會有一點強迫症的感覺,因為都要考量到建築線的維持一致。

2020年元月在野柳風景區拍攝,將原圖(ISO-100,F/8,1/160秒,EV+0.7)也是對半左右鏡射,現場沒有水平或垂直線可參考,所以就依經驗拍攝再後製。中間形成浮石的特效,這是鏡射常有的現象,非常有趣。

如果像上圖一樣沒有建築線可參考,除了浮動的景物之外,還有什麼特別效果呢?下圖是今年2月15日在四四南村勘景時拍攝的一張(ISO-100,F/5,1/500秒),是對著角落拍攝,再做對半左右鏡射。呈現出一種違和的立體感,就像一種3D樓梯卻永無止境的循迴感受。因為光影的作用,加上突起物與花盆的影響,讓視覺上有了和正常光影表現有衝突感受,非常特別的畫面。

類似這種現場有較明顯對比的排列,經過鏡射會有像上圖一樣的感受,您可以試試看。下面五張作品都是類似條件鏡射而成。主要是創造出與正常視覺有衝突感的結果。特別是左上和右下這兩張,左上那一張以日本羽田機場的玻璃瓶燈飾為主,上下鏡射後,形成飄浮感覺的主體。右下那一張是在台中街拍,利用騎樓的鐵製椅子,只拍局部,鏡射後,有點混淆視覺,倒底那部分是凹,那部分是凸。左下那張是華人文創園區的一面牆,上下對半鏡射後,陰影的表現就顯示有衝突感。

下面三張照片,2020年元月份在新加坡星耀樟宜拍攝,沒有建築線可參考,只依水柱的慣性流動方向為參考依據,利用一次對半鏡射方式,形成有趣的圖像。左側兩圖是用上下對半鏡射,右側是水平鏡射後旋轉九十度。產生的結果混然不同,各有獨特的感受。左上原圖ISO-250,F/1.8,1/2500秒。左下原圖ISO-1000,F/3.2,1/30秒,EV-1.0。右圖原圖ISO-1000,F/3.2,1/160秒,EV-1.0。

最後呈現15張作品,都是以單純一次鏡射的結果,供大家參考,原圖資訊就不再註明,未來會編輯到相片本身的資訊欄位,找找看,裡面有那幾張是手機拍攝?

點擊–> 鏡射後製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有一則關於 鏡射應用(四)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