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將鎖定在光影線條的鏡射應用,比前面幾篇的應用更加抽象,代表可以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主圖2019年10月在東京台場拍攝大樓內裝的燈飾(ISO-2500,F/4.5,1/1600秒),採用左右對半鏡射,再拉拉焦的效果,上下倒置後呈現出時空隧道的畫面。
同一場景,不加拉焦的鏡射,做左右非對稱鏡射,就像下圖(ISO-2500,F/4.5,1/500秒)呈現出心型的圖騰。因為有縮小一點光圈,所以燈光也呈現星芒效果。

下圖是20180113在美麗華貨用手機拍攝建築內部,對半左右鏡射後,改成黑白照片,中間部分呈現一張臉譜效果。加上白色弧形亮光的曲線,有聚焦的視覺效果。

下面五張照片,分成上下兩排,上排左側兩圖,是2017年6月在泰國拍攝建築物內部燈飾,採用對半鏡射再改成黑白照片,一張是左右對稱,一張是上下對稱。上排右側的圖片,則是2017年10月在西門町某家餐廳用餐後,用手機隨手拍牆上的燈飾,左右對半鏡射後改成黑白照片。下排左側照片,是2019年9月在新加坡Hort Park拍攝迴旋樓梯,做對半左右鏡射而成,下排右側照片,2018年在世貿二館資訊展時拍攝電腦機殼燈光,對半左右鏡射再加拉焦。





由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到鏡射後的特殊圖騰,和原圖的感受完全不同。是在於想像力和創意相輔相成之下的結果。我們再來看看六張作品作鏡射應用,同樣分成上下兩排照片,上排的左側兩圖,也是單純對半左右鏡射而已,特別是中文字【中山】兩個字,左右鏡射後,字面外形沒變,一樣可以看出是什麼字,但對又能左右對稱,這是中文字的好玩之處。上排右側照片,原本是中和四號公園裡的一顆巨石,用手機拍攝其中一部分,左右鏡射後,把上下部分糊焦處理,形成中間很特殊的圖騰,像是一隻無腳的蜘蛛。下排左圖是在桃園X-Park園區內拍攝霓虹燈管,左右鏡射後再上下倒置。下排中間黑白照片,是在中和烘爐地拍攝樓梯,轉動九十度後左右鏡射,再改成黑白照片,形成時空隧道的感覺。下排右側照片的原圖,是在台南安平碼頭拍攝幾片厚玻璃,先用水波紋特效處理,讓原本平整的線條變成波浪狀,再用對半鏡射後改成黑白照片,很像地圖上等高線的樣式。本來另外再做一點糊焦,想變成海灘上的波浪感覺,但因為線條太明顯而作罷。






下圖的原圖是20201127在桃園X-Park園區入口拍攝,當時是陪客戶去拍攝,拍這張入口,動機只是純粹動線的記錄而已,整理照片時發現可以用鏡射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果然中間呈現一個飄浮的光圈,本來右邊是進入,左邊是出口,鏡射之後,變成只有一個出口。

20210116在美麗華用餐時,拍下餐廳的吊燈(ISO-200,F/3.5,1/160秒),對半鏡射後上下倒置,變成像是高腳杯的外形。吊燈的電線細長,讓高腳杯的外形變得很特殊,加上裡面燈泡和倒影,非常有趣。

下面是20171124和朋友在公館酒吧聊天時,順手用手機拍攝吧台上方的高腳杯,利用鏡射呈現出有點對稱的圖形,因為玻璃透光的特質,能夠變成中間第一個杯中有杯影的特殊效果,這也是拍攝當時沒想到的情境,所以,後製過程,有時候要跳脫現實的圖樣,不要只鑽研在眼前所見,如果沒辦法想像,可以實做看看,邊做邊感受,慢慢累積經驗熟能生巧,很快就會在您手上展現出驚人的魅力成果。

下圖就更有趣味性,原圖其實是上張照片同一天在美麗華拍攝,當時想用慢速快門做移動光軌的拍攝,試拍了幾張失敗,但沒把照片刪掉,整理時,想到可以利用鏡射找出對稱圖形,用幾張失敗的照片,慢慢疊出這張作品。至於如何疊圖,未來會再編寫文章做說明。這張照片用於【看見你的訊息傳遞】文章,影射到人體經脈,由抽象到具象的跨界聯結,也是一種創意發揮。

點擊–> 鏡射後製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