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來要圓也是圓,圓形幾合很常見,拍攝圓形很有趣,等您試拍聊見解。主圖是在士林官邸蘭花展中的裝飾品,掛在牆上很搶眼,紅黑配色也不錯,拿起相機照一回(ISO-100,F/5.6,1/30秒,EV+0.3)。
生活中最常見的圓形,應該是燈具類的物件,先以天花板上的圓形結構燈具來說,左圖是在台中飯店大廳,用手機拍攝挑高天花板上的燈具,天花板本身也有圓形圖案,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右圖則是在新加坡飯店大廳用手機拍攝,筆者當時把手機放在地上拍攝上方天花板的吊燈時,按下快門時,服務人員好奇剛好走過來看,就入鏡了,也形成一張有趣味性的作品。這張吊燈的仰拍,是把手機放在地板上,調整好位置,用實體按鈕(音量按鈕)拍攝。另外也拍了一張地板的反射照片,在【反射技法(二)】一文中分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左側文章名稱,筆者把連結放在裡面了。


在天花板上利用燈具照明顯現藝術,在泰國參訪三頭象神時,就發現廟裡的天花板非常漂亮,據說是全世界的地圖,以泰國為中心。拍下兩種角度記錄,左圖是在一樓仰拍(ISO-100,F/3.5,1/30秒),右圖是在頂層樓用手機拍攝。


燈具本身的外形,通常也是圓形,筆者常會用仰拍方式,拍攝燈具的底部。下面四張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不同的造形,拍出來的效果有很大差異,各具特色。




提到具有散奬或放射狀的燈具,在拍攝上也有不錯的視覺效果,下圖是在台北市市民大道一家已停業的餐廳拍攝內景,球狀鏤空造型的燈罩,分散在室內空間,用手機拍攝後,就像在星空下用餐的感覺。

筆者拍過圓形為主的照片,以下圖最搞笑,定名為洗錢,是真的在洗錢沒錯。因為銅板放久了,表面會有點粘,用沙拉脫泡水洗一洗,就變乾淨了。

還有許多圓形物件可拍攝,例如圓形鏡子,下面三張是比較有趣味性的作品,左圖是2019年10月在東京晴空塔附近公園,發現一面一圓鏡,可以反射照到青空塔和天空,又剛好一位小朋友在鏡子前,立刻拍下這一刻(ISO-400,F/4.5,1/2500秒)。右上圖焦點是對準三峽老街店家的紅色帽子,故意調整角度拍到後方的圓鏡子,有反射到筆者拿著相機在拍攝的影像,這樣可以增加畫面的可讀性(ISO-200,F/4,1/60秒,EV+0.3)。右下圖則是在台中歌劇院裡用手機拍攝一部老爺車,現在很少看到圓形照後鏡的車子。



圓形時鐘也很常見,但是鐘面的特色才是重點,左圖是在宜蘭香格里拉冬山河渡假中心裡用手機拍攝,這個鐘面很特殊,加上附拉伯數字,就有點復古風,左後的是服務櫃台,整個構圖,在左側服台務台牆上的圓形元素也一併入鏡,形成四個圓形的畫面。右圖是在唐老師教室拍攝,簡約設計的圓形時鐘,就像瑜伽平靜的感受(ISO-2000,F/3.2,1/200秒,EV+1.0)。


下面兩圖,是在日本淺草寺的知名雷門燈籠的底部,通常旅客都是拍燈籠正面(側面),少有人留意到下方底部的圖騰,筆者特別拍攝底部的龍圖,雕工非常細緻。左圖是小一點的燈籠(ISO-400,F/6.3,1/400秒,EV-0.3),右圖是最大的燈籠,幾乎要躺坐在地上才能拍到(ISO-200,F/9,1/60秒),有機會您去參觀時,也可以由底部拍看看。


一般進食的湯碗,都是圓形。要拍出特色,那就要看內容物是什麼,下圖是在淺草寺旁的餐廳吃鰻魚飯時,附餐的湯品。會拍這一張,除了記錄用餐的內容,主要是豆皮呈現S的圖形很特別(ISO-800,F/4.5,1/20秒,EV-0.3)。

下面三張是不同圓形結構物件,左圖是半圓形的吊椅,是經過台南某間民宿發現(ISO-160,F/4,1/100秒,EV+0.3),很可愛的感覺,所以就記錄一下。右上圖是在大阪旅遊時,導遊拿的旗子,上頭綁了一個橘子造型的公仔,很可愛,就借拍了一張(ISO-200,F/4,1/5000秒,EV+0.3)。右下圖,是在台北植物園裡拍到,地上埋有電線管路,突出物,用一個挖空的樹幹蓋著裝飾,非常天才的想法,讓遊客不會去留意到原來是什麼,遠遠看就像是被砍掉的樹(ISO-200,F/4,1/80秒)。



多加觀察和練習,您也一定可以在周遭看到許多有意思或有趣的圓形元素,但也不必刻意留意是不是圓形的幾合圖形,這是筆者在多年拍攝作品,分類整理出來的結果,並不是刻意拍攝。
點擊–> 圓形結構體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本文中分享照片在IG已發布的作品或相似的作品如下: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