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記錄美圖分享
以攝影角度為主軸,介紹個人的旅遊歷程,說明探尋美麗景色和配合光線的要點,供喜歡拍照的朋友們參考。
位於花蓮港北端的奇萊鼻岬角,近百年歷史的燈塔(經過九十年頭),二次大戰被美軍飛機炸毀,1963年重建過為現在五角形的白色燈塔。塔區內沒看到有開放參觀的現象,筆者來了兩次,都是走外面的小徑,到達旁邊的環保公園看海景。主圖是2018年新加坡朋友來台旅遊時,陪他到此看日出後,在他欣賞燈塔時。由後方拍攝一張留念。
2018年8月初到訪時,環保公園才剛整地完成,還沒完工,所以也沒有現在的欄杆和水泥地,反而比較有野地賞風景的感覺,今年再訪時,已經沒有上次的那種激情成分。下兩圖是這次拍攝同一角度的照片,在當天日落時間(17:39)前後各拍一張,日落後燈塔就開燈工作。


2018年那一次的日出,海面上的雲層也不少,不過那次是帶P900去拍攝,和這次不同相機鏡頭,拍出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最主要是設備不同,心情也不同,所以拍攝構想方向就會不一樣,難怪,朋友說當地一位老教授天天去環保公園拍日出,他應該就是想要體驗不同日子心情不同時,拍出來的作品有什麼不同吧!




那次的意外收獲不是日山的驚艷,而是在粗糙的環保公園地面上發現一隻非洲蝸牛,裡面是寄居蟹。當時已日出完成,就小玩一下,拍攝它想看日出的樣態,在日出溫暖色調的光線下,畫面感覺很有活力。(這三張照片曾在【腹足綱動物(二)】一文分享過。



這次挑選夕陽時段來訪,是想拍攝夕陽時雲彩的變化,還沒機會用新相機拍攝縮時,就拿這次來當練習,結果……失敗了。因為參數設定錯誤,本來預計每十秒拍攝一張,總共20分鐘,結果設定成每十分鐘拍攝一張,要拍20小時,所以只拍到3張縮時照片。因為這次還有加裝ND64的濾鏡,構想是行雲流水般的夢幻色彩變化的過程,只好再找時間補考了。下圖上排的三張,是每張曝光數秒的縮時照片,最下面一張則是相機在縮時拍攝時,用手機加拍的照片。




在開拍縮時前,太陽下山的方向,大景不斷,幅射光芒四射,先長曝一張三秒照片,再轉向大海調整相機設定,準備縮時攝影。

拍攝縮時,攝影師其實很無聊,看看下圖的工作側照就知道,腳架放著,偶爾看看相機,也不用動手按快門。

那一天到達這裡比預計時間較早,所以有先繞往七星潭方向,找不是觀光點的景,巧合在經過台灣菸酒公司大門時,發現往美崙溪上游的白葉山區出現大景,把機車停好,拿出相機快拍幾張,由於光度很亮,再把ND64濾鏡裝上去,效果有比較好一點,挑選下兩圖和大家分享,您覺得那一張好看呢?


拍完後,大門右前方剛好是往四八高地的小路,就進去探路一下,也發現一處秘境,如果在這裡拍日出應該也會很漂亮,既然稱它是秘境,就不提示地點了。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本文中分享照片在IG已發布的作品或相似的作品如下:
有一則關於 花蓮_奇萊鼻燈塔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