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資產管理(二)

IMG_20190420_225730

電腦和手機裡常見常用的資料(數位資訊),如果是以檔案形式存在,例如:文件檔案、照片、影片等,通常是需要做一定程度的備份保全,除非沒有什麼重要性,看過即刪那種,就不需要操心。如何開始進行備份?筆者將需求性分成兩大類說明。

養成備份前的分類整理習慣

如果您的資料量不大,也沒有很複雜的類別區分,一般生活上的檔案,分成一般性文件檔案類型、照片和影片和音樂、收據與重要資料類型資料等三種分類區隔開,再進行備份。養成一個習慣,不管是在手機或電腦裡,一定要先做這三大類資料的區隔存放,不要隨便亂放,有時還會找不到想要的資料。早期在電腦386時代,筆者在補習班教課時,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習慣把檔案存放在桌面上,又沒有定期整理的習慣,久了之後,電腦桌面一大堆東西,非常雜亂,可以想像電腦桌面就是您的書桌,擺了一大堆書本雜物等等,要找東西可能會很辛苦。所以,分類整理的習慣是備份的前置作業,您可別以為只要把一堆資料直接備份就好了,這牽涉到未來量增加,會讓備份工作更複雜,就算是現在有不錯的備份軟體,但是軟體還是需要操作者做好定義,才會依定義幫您進行比對和備份。主圖是以滴落咖啡作為禪繞畫動機的記錄,呼應主題備份的概念,資料都是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而成,重視備份,才能保有初衷。

初步分類整理

在確定這三大類型資料後,我們可以用文件夾結構型式,用三個文件夾分別存放您的資料。這三個結構根目錄是一定不能再任意變動。在這根目錄(針對資料整理的層級而言)之下,您可以依自己的習慣,依日期再分成第二層的文件夾分別放置,或是依子類型的方式分開存放。以筆者自己的經驗,一般性文件檔案類型,會依使用對象或標的做為區分的依據,例如學校(再分不同學校)、家庭使用、個人使用、通盤性教學資料等幾種子類為主,分別把這類屬性的文件資料移動到切確的文件夾下,在此操作要小心一點,選擇的檔案移動後,要再確認一次,有人更小心,是採用複製方式,等複製過去,確認無誤,再把原位置的檔案刪除。但筆者不建議這麼做,因為您入須確認兩次,量不大時, 直接移動會比較容易。當然,這也得依您的想法決定要那一種方式操作。

照片和影片和音樂可合稱為影音資料,如果數量不大,子類第二層只要分成照片、影片、音樂三個文件夾即可,筆者因為這類檔案數量很大,還有分成不同應用和創作等,會分得更細更多,但一般只要分成這三種就夠了。在這第二層下面,如果您還想再細分,以照片為例,筆者會採用拍攝或創作的年月份為一般分類依據,如果是專案拍攝或是外出旅遊,會用另外的一個文件夾,做為分類存放路徑。影片方面,如果您只是收集別人的影片,兼有部分是自己拍攝,就分成兩種類型存放。筆者的影片創作也不少,是採創作專案名稱或客戶對象等區別,所以,第二層的分類,得看個人的習性而定。下圖是筆者目前照片類的分類整理,早期2016以前的已經轉換成更類別存放,2017之後,還有部分未分類,暫存在各年份文件夾。最後的sync文件夾是同步備份軟體的註記,未來再介紹這個備份軟體。

收據和重要資料這一類,或許您會覺得不需要,只要併入一般性文件即可,但筆者建議分開是因為極有可能這類資料是屬於私密性、重要證據等,其至可能需要鎖上密碼。例如:一般的收據,不管是拍照存證或是數位檔案,不要和一般性文件混在一起。有時候,您會需要進行畫面擷圖當證據,也可以歸在這一類存放。有時候需要提供證件的照片,除了記得壓上註記和日期,在存放時一定要歸到這一類。有人說,提供過後直接刪除就好了,筆者習慣是會留下當記錄,才會知道有提供給誰。例如上圖的/Primaries(家內用)/就是這類的照片。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

有一則關於 數位資產管理(二)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