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作品

E_20211215_212848_P_20211215_143927

開始拍照後,不斷找尋練習對象,建議由植物類開始,每一種拍個兩三張,試著用不同角度去拍攝,多找些對象加強練習,慢慢地累積經驗,作品也會愈來愈多,接下來要學習如何整理作品和管理作品。不然最後會淹沒在一大堆照片中,看不到您的未來。

整理作品第一個動作是不要怕刪照片,只要直覺看到不喜歡,或是沒有主題性的照片,就直接刪掉不用考慮,雖然有時候刪了會後悔,就是要透過這種訓練,讓自己的視覺標準慢慢提升,刪掉的照片,未來可以再找機會重拍,得到更好的結果。

接下來定訂出您的分類邏輯,筆者早期是用動植物和建築物等大項分類,慢慢地作品拍攝類型增多了,再細分不同的類別。用這方法,可以在早期分類照片,方便管理和查詢。在照片量更多時,就不能只靠這種大分類方法,可以借助照片標籤的建立,提升更多細項分類,這時候請留意一個重點,實體分類(指資料夾分類存放),虛擬分類(照片標籤的使用),兩種要界定清楚,才不會照片不知要歸到那裡存放。筆者後來的分類要點是以照片產生的月份,作為原始檔的存放。後製編輯過的照片,會放到另一個大資料夾之下,再依特性分別放在對應的資料夾,例如屬於旅遊的照片,就用日期加旅遊主要目的地為資料夾名稱,照片歸類放進這裡,再用標籤做細項分類,例如主圖是旅遊的照片,但標籤會建立一個意象攝影,一張照片可以用多個標籤,例如主圖就可以再加上一個時鐘和一個單細胞的標籤。在電腦管理員可以用標籤搜尋特定名稱,很容易就找到不同資料夾裡相同標籤的照片。下圖是2017年在同一地點拍攝不同時期,不同心情,角度也不同,各有風情。

在寫這篇文章時,邊找圖來置入,就是利用標籤搜尋方式,很快找到相要的照片。所以,有邏輯性的分類很重要。

在不同時期相同地點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兩個時期的心態和技巧,透過這種方式,自己可以回想照片是什麼情況下會這樣拍攝,借此檢討自己是否有更好的改進空間。例如下面兩圖用不同手機,在台中歌劇院一樓的大廳拍攝,左圖是2021年拍攝,右圖是2017年拍攝,風格不同,取景構圖的想法也不太一樣,各有春秋。您看得出來筆者為何這樣拍攝?重點在表達什麼呢?

右圖是第一次在這裡拍攝,場景的選擇,重點在水面非常平靜,記錄空間和倒影,當時人潮也不少,所以只能用黑白照片方式,讓左側的人群干擾減低,視覺焦點就會集中在右側部分,比較巧合的是中間靠左的女性旅客,在按下快門時,剛好經過,也讓作品更加有活力。左圖的人潮明顯減少很多,應該是疫情關係,也趁此機會,拍張人影較少的照片,請朋友站在水邊背對筆者,當時水面是有噴水造成的水波紋,所以倒影無法像右圖那麼清楚,但透過由左往右的斜邊當成引導線,形成有景深的感受,剛好左側遠處的樓梯又集結一群人,其中一位往右側跑的時候,按下快門,照片的活力就顯現出來了。所以拍照時的運氣還蠻重要,能適時有動的元素進入畫面,是可以活化視覺感受。

再來兩張已經在【冬至之影】分享過,兩張都用黑白照片呈現,構圖有點差異,表現的重點也不太一樣,右圖是2017年用三倍光學手機拍攝,可以拍到較少的部分(長焦的應用),右圖是2021年拍攝,陽光的強度其實差不多,主要是描述重點不同,右圖是蹲低拍攝,左圖則是手機拿在較高處拍攝,拍攝站立的位置也有些不同,右圖比左圖還要往右,留意左側後方大樓就知道位置不同。拍攝的高度、角度、甚至對焦和曝光參考點,都會影響到作品最後呈現的重點。

回到主軸,照片真的要好好整理,記得也要備份喔,不然數位的檔案,是很容易秒殺消失。【數位資產管理(一)】和【數位資產管理(二)】,兩篇文章已提過備份的重要性。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點擊參考。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