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存款

IMG_20171225_141651
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由日常經驗印證所閱讀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僅供日常保健參考之用途,不代表任何直接或間接或暗示性指引,未經政府食品藥品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評估、審查。所呈現與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內容,請讀者們勿以其為代替醫生的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您如果想要開始進行健康管理或是身體有任何不適,建議應尋求醫學專業管道進行評估與診治,特此聲明。

平衡的收支

基本概念

這個概念是指身體各種所需的營養素是獨立帳戶【註1】,但互相之間也是連動帳戶,當您生活上未留意這些帳戶存款逐漸消失時,如果其中之一帳戶存款不足(低於零),就必須向身體貸款取得必須的資金(營養素),其它帳戶才能繼續正常提存,再不盡快補充資金(營養素)免除貸款壓力,很快會造成連動帳戶存款也會被歸零或凍結,這時身體就開始朝向崩盤的方向前進,崩盤速度有時候會一下子就來臨,才會有不明原因猝死的案例。有多少人留意到這種潛變因素呢?但是如果存款過多,也不是好現象,對於人體而言,每一種需要的營養素都有一個天花板限制,過量進入人體,還是會誘發中毒的現象,存款過與不及都是要留意的重點。【註2】

備存的重要性

文明病就是習慣病,這些病潛伏期非常長,有些可以長達十年以上,根本就是溫水煮青蛙效應,個體完全不會察覺任何身體變化的感受,最後因為壞習慣長期累積毒素在身體裡,最後壓垮免疫系統,身體就開始出現達到病理標準的病徵。回想未發病前的生活,只是為了享樂而忽略健康準則,在發病之後,只能被動地反覆花時間去醫院排隊候診看診,不斷花錢看病拿藥,慢性病的藥物必須長期使用,副作用也一直在累積,其它器官系統也就跟著出問題。資深老師說過:疾病是吃出來的(請參考延伸學習的連結影片)。筆者也想說一句話:病是養出來,不是生出來。我們為什麼遇到有人生病,就要請他養病呢?這樣不是陷入無限的環迴,永遠無法回到健康的狀態了?其實慢性病是有機會反轉變健康(請參考延伸學習的連結影片),只要方法對了,您就有機會找回健康的身體。

身體存款的檢視

最近熱門話題就是新冠病毒的感染現象,台灣境內感染人數攀高之際,死亡人數也隨著增加,據政府統數字看來,死亡個案似乎和打不打疫苗沒什麼直接關係,因為有打疫苗和沒有打疫苗都會感染重症而死亡,似乎應該要研究是否和個人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影響染疫的關聯性,白話而言就是體質問題,為什麼會有感染後易死亡的體質呢?這些或許都和上面所描述的現象有關聯。

延伸學習

失傳的營養學-04-3-搞錯了身體需要原料

失傳的營養學-08-7-疾病是吃出來的


【註1】身體是銀行是分享過的文章,說明身體需要營養分如同銀行帳戶的概念。還沒看過的朋友,可以由連結前往閱讀。

【註2】營養素不是吃愈多愈好,而是必須針對個人身體需求,適當地補充,才會有好的調理效果。特別是脂溶性的A、D、E、K,千萬要很小心,因為脂溶性吃多了,不易被排出體外,長久在體內累積庫存,就會出現中毒現象。而水溶性雖然在過多時,身體會排出體外,但也是一種浪費,不是嗎?所以,需要吃什麼,要吃多少量,如果自己無法確認,可以請教專業營養學專家,才不會吃錯,浪費又造成身體另一種負擔。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