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維生素沒有用?

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由日常經驗印證所閱讀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僅供日常保健參考之用途,不代表任何直接或間接或暗示性指引,未經政府食品藥品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評估、審查。所呈現與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內容,請讀者們勿以其為代替醫生的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您如果想要開始進行健康管理或是身體有任何不適,建議應尋求醫學專業管道進行評估與診治,特此聲明。

本文編寫源自九八新聞台的【名醫On Call】節目【維他命沒有用,吃進去都被尿掉,還會產生腎結石!?】,該節目由宋晏仁醫師主持,這一集邀請許崇恩醫師現場解答一些常見關於吃維生素的迷思,節目談到不少概念,主要分成五大迷思現象,逐一整理精華如下。如果有空,可以坐下來好好聽一下現場的訪談,長度大約54分鐘。

迷思1:吃了維生素都尿掉

在宋醫師介紹來賓許醫師背景後,提到一個重要現今醫療結構現象,在主流醫學針對病症是採取精準式的直接治療,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對於病症都具有根源性的問題(指慢性疾病),卻無法在這個醫療體系中得到解決,在功能醫學裡的認知,大部分疾病是吃的食物進入身體,引發生病的現象,亦即食物是造成疾病的根源。所以有部分民眾會想透過補充維生素,但倒底吃了有沒有用呢?會不會造成副作用?

節目中,兩位醫師引用一個例子說明,吃了維生素B群,尿尿會變黃,那是代表沒被吸收,由尿液排出體外?真的有不少人會這麼認為。許醫師用了一張圖表,簡略說明其實吃進肚子的維生素,必須經過腸道吸收,才會進入人體血液裡面,最後沒有用的成分才會經由尿液排出。也就是吃了B群,尿尿會變黃,代表是有被吸收進入體循環系統,該用的用掉,剩餘的、或是已被使用過沒有利用價值的部分,才會由腎臟排出體外。

擷取自訪談影片

許醫師強調,功能醫學和傳統醫學(應該是指主流醫學)最不一樣的是功能醫學以健康導向來做身體調理,不一定要等到生病再開始治療,在未生病前就可以為自己訂製客製化的養身方法,或是利用改變生活型態,補充營養調理,讓自己更加健康,也就是預防醫學的觀點。因為在正統醫學(應該是指主流醫學)學習過程中,並沒有良好設計的營養學課程,所以,醫生們當然不會在課堂上學到和身體息息相關的營養醫學知識。

迷思2:只有缺乏的人才需要吃維生素?

一般人認為身體有缺,再補充特定的維生素就好,就像女性在生理期失血太多而貧血,就刻意補鐵,是很常見的看法。其實在平常沒有缺維生素時,也可以補充,吃了不同劑量,血液裡的濃度就不同。許醫師以維生素C為例子,他在診所進行的維生素C靜脈注射,例如過敏性鼻炎的人,許醫師會用高劑量的打點滴方式,讓血液中維生素C濃度達到90mg/ml,就能使長久固疾得以治療。透過食用維生素C,會有一個吸收天花板的限制(口服最高劑量可達9.3mg/ml),但是每個人的耐受度不同,得因人而異來分析。宋醫師也補充說,C是抗病毒抗氧化很重要的營養素,他提到羊的例子,在平常和生病時,體內維生素C濃度相差一萬倍,人類身體結構是不會自己產生維生素C,必須透過食物來補充。

擷取自訪談影片

基本上,筆者的認知是提升濃度,是有備存戰力的效果,因為我們處在一個極度複雜的環境,隨時都有意外發生,例如突然有人出現嚇到您,您的腎上腺素快速反應,就需要更多的維生素C幫忙,因為維生素C是細胞的駕駛員,要短時間運送大量的腎上腺素,就需要更大量的細胞幫忙。所以,沒生病,也可以適量補充,就是這個道理。在節目中提到的數據,或許是一次性補充後的量測結果,如果您可以定時早晚都補充一定劑量,讓身體血液裡,維持較穩定較高濃度的營養素,以備不急之需。需要吃多少劑量,則必須依據您個人生活習性和飲食習慣來調配,因此,RDA的建議值只是一個參考值,如果人人都只採這個建議值吸收維生素,想必未來醫院人潮會大爆滿。

另外,腸道吸收的能力,關乎您所吃的維生素是否被吸收利用。再深入一點探究,就是產品本身在研發技術和製程,是否有考量到易被吸收利用的分子設計,值得深思,由北美健康食品評鑑,在眾多受驗產品中,可以看出來吸收利用率的高低落差有多大,從表列中第一名的96.1%,到最後一名的0%。可想而知,吃了相同表訂劑量,但被吸收利用的比例卻是大不同。

迷思3:均衡飲食就夠了,不需要額外補充。

宋醫師說,一般人認為食物裡就已經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需要額外再補充。先不談特例,針對一般人而言,許醫師認為和年紀有關,在年紀愈大胃酸分泌量愈少,也代表消化食物的能力也減低了,當然,在消化後端的吸收功能,就無法吸收到需要的營養素。所以在胃酸不足的情況下,有非常多的營養素是無法被吸收。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吃得非常均衡的食物,身體得到的營養素能滿足身體需求嗎?值得深思。

宋醫師也認同許醫師的觀點,他也提到年長者為什麼愈來愈瘦,不長肌肉,極大可能就是胃酸不足影響後端吸收。他也提到另一個民眾常犯的迷思,就是如果吃了東西後胃有不舒服,都會認為自己胃酸過多,或是看病拿藥時,告訴醫生說我胃不好,可以開胃藥給我嗎?而胃藥就是制酸劑,在胃酸不足的情況下,再吃制酸劑,會讓情況更加惡化。長期吃制酸劑的人,對於營養的吸收都會不足,宋醫師特別點出,胃酸不足,對鐵的吸收會造成影響。

擷取自訪談影片

再來他談到吃素的人,最常見是缺乏維生素B12,因為B12最佳來源是在紅肉裡。許醫師提到有人血液中的B12濃度是足夠,卻在腦脊髓液裡不足,原因就是運送B12的問題,無法達到神經系統,這類[患者]通常需要借助高濃度的靜脈注射,才能解決問題。他們也提到一般人認為不想花錢吃補充品,只要食物吃了就夠,隨著年紀變化,其實就是會有吸收不足的現象。

筆者的認知是:營養補充品是有必要性,年輕時先補充,奠定良好基礎。中年之後,更需要補充,因為長期飲食就不是很均衡,本來就有[營養不良]的疑慮(隱形飢餓),加上身體機能老化,惡加惡,惡乘惡,最後身體會快速老化崩解,因此在能夠適時補充足夠營養素,可以減緩身體機能老化的速度,補充一段時間後,細胞被保護、滋養和更新之後,或許還能有回春的感受(至少筆者自己有這體驗)。

迷思4:營養保健品不可能取代真正的食物

食物一定比保健品好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品那麼多,真的有效果嗎?都在騙錢的嗎?這是很多人的迷思…許醫師說明:從來沒有人強調營養補充品是要取代真正食物,這個迷思是一種陷阱。在醫學立場健康治本之道,就是正常食用優良的食物,配合好的生活習慣。營養素的需求,其實是屬於非常個人化的條件,每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壓力值也不同,因此所需的營養素配比也不太一樣。或是現實生活中非常忙碌無法正常進食,那這型態的人只能由營養補充品來取用身體所需的營養素。

擷取自訪談影片

俗話說: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可見早餐是非常重要的一餐。宋醫師聊到診間對話,他會問患者早餐吃了什麼,常常患者還沒講完,護士都笑了,因為早餐都不是正常應該吃的早餐,很容易出問題就是早餐吃得不好。接著午餐吃什麼呢?通常都是回答便當,便當是方便,但卻不是好食物,組合上非常不營養。許多人認為吃得很營養,其實都是不及格的。我們現在的飲食環境真的很糟糕,由於成本關係,製作方便性的關係,外食,經常無法足夠取得我們需要的營養素。所以宋醫師說是不可能取代真正食物,但是在這樣糟糕的用餐環境下,食物本身就可能有問題。食物中營養素的含量在60年間,下降非常多,這方面筆者也寫過相同觀點的文章【民以食為天是好是壞?】。宋醫師提到流行的水耕食物,其實是最不營養的食物,因為水耕無法提供植物應有的各種養分,特別是礦物質。許醫師也提到國人嚴重缺鎂的圖表,鎂所影響的很廣,代謝需要鎂,身上大約有400個生化反應需要鎂,肌肉更需要鎂,缺鎂容易造成肌肉緊繃,易抽筋,睡眠也會被影響,甚至骨骼轉存鈣,也需要鎂的輔助。但是鎂是屬於礦物質,不是維生素,它是存在細胞內,所以驗血是無法知道身上鎂濃度有多少,必須借助其它檢驗方式。

另外,每天是否需要進食三餐?這也是一種迷思,除了空熱量問題,以現代人運動量不大的生活形態,不提空熱量問題,單就三餐飲食就已經超過一天所需的總熱量,也因此才會有168斷食的應用。

擷取自訪談影片

迷思5:吃多維生素會腎結石

針對吃維生素有沒有效的問題,許醫師提出在學術界正反方都有人在研究,但奇怪的是,反方在2013年的研究卻是較多人採信,但是他道出這個研究其實是有目的性,反而正方的兩個研究,都是由哈佛提出,甚至有一個樣本數更是達85,557人,追踪長達14年。針對維生素C吃了會不會引發腎結石,顯然是沒有影響。許醫師打趣的說,應該是一般人誤以為吃了維生素C,在尿液中草酸濃度會升高,而容易被聯想到草酸鈣是結石的主要成分,就這樣跳躍式的推斷莫名被連結上了。兩位醫師也針對這四個研究案數據做了詳細說明,破解研究標題給人的一種迷思幻象。所以這也是筆者一直在強調,資訊爆炸時代,不是接收到的資訊都是正確有效,必須三思反覆驗證,透過合理的還輯性分析,才能吸收到有用的資訊,再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千萬別再道聽塗說了。許醫師還提出,腎結石風險因子表列28項,其中還有懷孕也會有腎結石的風險,當然,不是單一項目就會造成結石,因此不需要太緊張。

擷取自訪談影片
擷取自訪談影片

節目中也提到鈣吸收到不足,很多人忽略了維生素D,或是少曬太陽,因此普遍缺鈣,久了就會有骨質疏鬆問題。至於是補充單一性維生素好,還是綜合性?許醫師有提到從營養素的補充可以有多樣化的選擇,不需要只針對單一維生素,除非您能確定身體缺少那一種單一維生素。以市面上的鈣鎂產品,醫師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一般鈣會採用高吸收率的成分,但鎂就會採用較低吸收率的成分,言下之意就是吃了也只是多補鈣,但如果缺維生素D就等於白吃了,鎂的補充就更少。因此選擇補充品必須非常留意這些細節,不要只看價格價宜,或是某些代言而信以為之,跟著資訊走是最不聰明的選擇。

因此,在開始會吃維生素補充營養前,您要先思考,自己腸道吸收能力如何,是否因為腸道吸收不良,造成吃補充品效果也會有限。另外,許多人怕吃油,因為誤以為吃油會發胖,油吃少了,一些脂溶性的維生素或植化素就更難吸收進入細胞了。再者,同樣花錢,一定要找吸收利用率高的產品,才不會吃了也沒什麼效果。至於是否會因為吃太多而產生副作用,許醫師的看法是最好經過精密科學檢測,才能真正達到個人化的補充品調製,在這種建議下的食用量,是不會有過量的問題。

節目最後有觀眾問到磷吃過多會排斥鈣的吸收,許醫師確認這個論點。而且還提到,鈣吃多了,也會排斥鎂的吸收。身體需要的維生素或礦物質,它們很難單一性的在身體運作,通常有多種不同比例混合的協同作用,也有部分的會互斥(端看濃度比例),最佳產品是經過臨床實驗的複方產品。因此,真正要吃得健康,最好是請教專業人士協助評估,或是自己多加學習涉獵功能醫學的知識,不要隨便網路看到什麼資訊就以為得到秘笈。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