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床]命百歲

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由日常經驗印證所閱讀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僅供日常保健參考之用途,不代表任何直接或間接或暗示性指引,未經政府食品藥品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評估、審查。所呈現與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內容,請讀者們勿以其為代替醫生的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您如果想要開始進行健康管理或是身體有任何不適,建議應尋求醫學專業管道進行評估與診治,特此聲明。

我們在逢年過節常會祝福別人長命百歲,這是一種很棒的祝福,也是人類長久以來的期望。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人類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但是也帶出另一種負面的現象,才會有[床]命百歲的說法。【註1】

迷思1:沒生病就是健康

遇到許多朋友,見面聊天中,總會有關於健康的問候,通常沒有生病的人,幾乎會回答說,沒生病都很健康。【註3】

真的是如此嗎?以前筆者也是這麼認為,反正不用看醫生,就是代表身體健康的意思。先不解釋下圖的意義,直覺看著這張圖,您心中有什麼想法嗎?(答案在本篇文末-健康要靠自己)

網路擷圖
表達游泳橫渡河流,在不同身體健康狀態的對比。

迷思2:平均壽命

從衛服部的統計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平均壽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是好事,因為科技發達,現代人愈來愈養生?其實,另一條曲線【健康平均餘年】才是重點,在民國100後突然下降。直到105年的數據顯示,兩種平均值將近9年的相差值,這又代表什麼意義呢?

網路擷圖

平均壽命只是顯示國人活到最後的一刻,而健康平均餘年是表示沒有生病的國人平均年齡。顯然在這兩者之間的國人,是在一種不健康(生病狀態)的情況下活著,這時期,都是仰賴著醫療系統支撐,也可以說是藥罐子的時期。曾經在社區中庭聽到一群老年人在聊天,其中一句話令人玩味:我們都是靠著吃藥在支撐生命。可以感覺到那種無奈的心情,等於是被藥物綁住,無法脫身的那種無力感。看病吃藥,本來的動機是想把病治好,但慢性疾病卻在主流醫學束手無策之下【註2】,只能持續用藥控制病情,沒有停藥的可能性,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才會有這句老人們的心聲。【註3】

迷思3:健保支出攀升代表增加對國人健康照護

從衛服部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文件的統計表(如下),我們可以看出來年年增加支出的趨勢,這現象是代表對國人保健的照護有提升的意思嗎?

衛服部-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第9頁

我們再看文件中另一張統計圖表,可以看出來個人醫療保健支出占了非常大的比例。顯示前段提到[不健康餘年=平均壽命-健康平均餘年]是需要醫療系統治療,因而健保支出年年跟著升高,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衛服部-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第11頁

迷思4:吃很多東西就是營養足夠

這個迷思和先前分享的文章【吃維生素沒有用?】迷思4的內容有點雷同,如下圖,衛服部統計國人在鎂從飲食中吸收不足的比例,數值真的落差很大,是我們偏食習慣嗎?還是有其它因素造成?很多人在未經思考下,都會直覺地說,我吃得很健康啊!速食文化下的我們,其實一點一滴在流失身體所需的營養素而不知。

擷取自訪談影片

同一篇文章裡的迷思3更清楚顯示,我們在平常生活中食物吸取的營養,其實不足。原因不完全在食物,人體的機能變化,也會影響吸收能力。

擷取自訪談影片

健康要靠自己

從上列衛服部的統計,我們可以知道不健康平均餘年就是在使用這龐大的健保金額,可惜的是統計未呈現不同疾病的支出記錄,否則應該要看到慢性疾病的占比一定很大,才會貼近我們生活中所接觸的事實。曾經聽過一句話:富人投資健康,窮人投資醫院。愈來愈多人去看病,所以窮人愈來愈多?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科學的數據說到,人的健康17%取決於環境的因素(無法改變),15%取決於個人生物學因素(遺傳),8%取決於醫療條件,60%取決於生活方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3op68rg.html

上列引文顯示這醫療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只占8%的程度,大部分60%取決於個人生活方式,是您自己完全可以掌控。其中[人的健康17%取決於環境的因素(無法改變)],其實也不盡然,在功能醫學中提到基因是由遺傳而來,但環境因子會給予基因不同的啟動訊息,造成基因的不同面向的轉變,大環境雖不可變,但由個人如何避開或減少大環境的不良因子,仍是有空間可改善。換言之,您基因若有遺傳傳性疾病標記,但若避開啟動這標記的環境因子傳遞的啟動訊息,也不會發生遺傳病。

針對文初的網路擷圖(Health in the River of Life)簡單的說明,大家就能清楚知道,身體健康只能靠自己,主流醫療體系只是輔助性的用途,功能醫學強調細胞才是真正的醫生。想拿回身體控制權的您,請仔細思考下列各個說明,看看您處於那個階段。

PROMOTION:代表最完全健康的人,在橫渡河流時,可以很順利游向對岸。(真正健康狀態)

HEALTH EDUCATION:代表體內已經開始有病狀,但沒有任何症狀顯示。可透過適當衛教回到最健康的狀態。(亞健康狀態)【註4】

PREVENTIVE:代表比上一項有更大的健康問題,但也是還沒到達病理標準,需要較多的預防作為,才能回到健康。(亞健康狀態)【註4】

PROTECTIVE:這個防護網,就像是接近急流前的最終保護網,當您如果突破這層保護網,就是達到病理標準,開始走進醫院接受治療。這不一定只針對慢性疾病,有時候意外造成的急性損傷,也只能送到醫院急診救治。所以這也代表健康前的最終標的。(生病和亞健康狀態的界線)

CURATIVE:當突破保護網,就一定需要醫療,否則很快就會隨著急流而下,代表死亡。

Quality of life wellbeing:顯示生活質量曲線,在最健康的時候,可以直線橫渡河流,代表生活沒有其它干擾一切順遂,反觀在需要就醫治療的曲線非常彎曲,生活質量已經被完全扭曲無法順利到達對岸。

Salutogenesis:健康本源學 = saluto 健康  +  geneis 起源

在保護網之前,只能靠自醒來維持健康,也能夠向專業保健人員獲得正確指引的咨詢。過了保護網,就只能透過現行主流醫療體制治療,醫生最多也只能做到幫您拉回保護網的邊緣,想再回到保護網之前的狀態,也只能靠自己努力。

由上列的說明,我們可以明白,健保支出在醫療比例若要降低,只能國人團結努力把自己健康顧好盡可能由亞健康狀態【註4】往真正健康狀態努力,或是保持在真正健康狀態下,避免不要突破防護網的界線進入生病狀態,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使用,這才是保險的初衷。

【註1】主流醫學指的是現行西醫的醫療體制,針對器官分類分科的醫療思維,和功能醫學以人為本的基礎論點不同。主流醫學重於處理急症(單一原因引發的病症),保住生命為主要目的,對於慢性病症(多發原因的病症),在現行體制之下,也只能根據生化檢查做結果的處置(透過藥物壓制病情)。功能醫學重於尋找生病的源頭問題,由源頭解決後端問題,消除結果的路徑,讓身體各系統回到最佳的平衡狀態,身體自然就健康。

【註2】要長命百歲,不要[床]命百歲。源自功能醫學聖經書中的推薦序標題要長命百歲,而不是[床]命百歲。

【註3】慢性疾病真的只能靠著吃藥過日子嗎?劉博仁醫師寫過一本書:疾病不一定靠藥醫。還有其它相關著作,再再顯示我們有了新的選擇,可以考慮採取功能醫學的論點與方法,找回自己的健康,掌握自己身體的控制權。

【註4】亞健康並非正統專有名詞,只是在描述介於真正健康和達到病理標準生病者之間的狀態,既不是健康也沒有生病,而這部分大約占人口數的75%,真正健康的人口大約占5%,其餘就是已達到病理標準的病人。而這75%亞健康的人口中,絕大部分的人都自認為身體非常健康。

發表者:david.add65

My name is DAVID. I used to be an artist who played music and was also played by music. I am a full-time photographer. Concurrently serving as USANA global agent. 我是DAVID,曾經是玩音樂也被音樂玩的藝術者,轉職專任攝影師。兼任USANA全球代理商。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