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由日常經驗印證所閱讀的知識,進行整合分享,僅供日常保健參考之用途,不代表任何直接或間接或暗示性指引,未經政府食品藥品管理署(簡稱食藥署)評估、審查。所呈現與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內容,請讀者們勿以其為代替醫生的診斷、治療、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您如果想要開始進行健康管理或是身體有任何不適,建議應尋求醫學專業管道進行評估與診治,特此聲明。
吃到營養了嗎?
動植物的營養素
不管是那一種宗教的開天闢地說法,都可以看出來植物比動物更早出現在地球上。植物為了生存,會從土壤裡吸取所需的元素,發展出足以抵抗外界環境威脅的成分,同時吸取自身成長需要的養分。這些自然反應機制是存在於大自然環境中,例如雨林大環境裡,多元性物種,從地底到地面,甚至到樹冠層,共同生存在一個環境裡,就算是其中一種生物絕跡了,對整個大環境而言,不會有什麼影響,很快會有其它植物取代原有地位。可是在人類人人口爆增,為了取得更多生活空間(包含居住和種養食物)開始進行大面積開發之後,以食材種植而言,在一大片田地只允許一種生物存在,其它不是主要經濟性的植物,皆以全部滅絕的概念實行,因而也造就了這一大片土地只存在單一物種,土壤裡的養分被不平均地很快吸收,土壤的養分循環來不及更新,植物能吸取的養分漸漸不足,植物本身就開始營養不良,何況最後採集進入人體也是營養不良的食材。人類的絕頂聰明,為了解決這種現象,發明了人工肥料,和除草劑、除蟲劑,以維持單一性物種[優良]的生長環境。殊不知,這樣的作為,已埋下對一環境長遠的不良影響。【註1】
人體各系統,也是和雨林系統相似,不同性質的細胞,在各系統之間有著重要的各別角色,當身體發生不平衡狀態時,若是由外力介入,例如用藥物控制,就會像是在農田裡撒下農藥,癌症的標靶治療,注入藥劑不只會殺死癌細胞,也會將周圍健康的細胞殺死,有句俗話:殺敵五百,殺已一千,就是在說明這類藥物作用的狀態。
植物本來含有多樣性的營養素,如果在人工環境中種植,除了有污染的可能,還有易被忽略的問題:營養素含量降低非常多。【註2】現今已有發現這些問題,開始採用有機種植的方式,是可以提升一些植物本身為了抵抗環境與生存而製造的各種營養素,但是農田如果沒有休耕持續輪番種植,土壤養分的更新還是不足,新生長的植物,最終能含有的營養素,也會大打折扣。這類問題逐漸發酵,在彰化有位農民是香菜種植專家,他嚴格要求契作農地,必須是三年內沒有種植過香菜,才能一起合作。這個條件,很明顯就是因為土壤不能被單一植物過度吸取特定養分的實例。【註3】
動物吃植物或吃動物來獲取所需的營養素,我們再食用動物,將它們吸收轉化的營養素,再轉成人類身體需要的營養素,這是一種食物鏈的關聯。和上述植物種植有相同的問題,就是大量圈養,被圈養的動物,已漸漸失去抵抗大環境威脅的能力,因為被照顧得很好,所以本身應該具有抵抗大環境的營養素降低,容易生病,養牧者為了怕動物生病,施打抗生素是很常見的作為,但是這些抗生素會存在肉體的細胞裡,人類吃進肚子,也吃進抗生素。甚至還有為了加速生長,施打生長激素,也是時有所聞。而這些抗生素和激素進入人體後,就會干擾原有的腸道菌叢和訊號系統。
最近幾年來最大的話題,圍繞在基因改良。不管是植物或動物,生意人為了改變口味,為了更大量生產,而進行基因改良的作為,雖然目前沒有科學證據可證明,基因改良的物種在吃進人體後,會對人體產生什麼立即性的危害。從功能醫學角度思考,人體本身各系統間的細胞會用訊號溝通,但基因改良的食物進到人體後,會釋放出干擾原有溝通訊號的物質(訊號),慢慢地就會讓原有溝通的管道被截斷或誤傳,可想而知,人類的慢性疾病,都是因為細胞間溝通訊號出現問題,才會導致不平衡的現象。這個問題考驗著人性,倒底是該提供充足食物比較重要,還是顧全人類身體健康比較重要?
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必須重新正視食物的價值,如何才能兼顧食物充足和營養均衡的重要課題,這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問題,而且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被解決,在未解決這個大問題之前,怎麼求得一個營養充足又均衡的生活,值得好好思考和執行,否則營養不良所產生的各種病態問題,永遠不會消失。一個非常簡單的思考方向:不管細胞是否吃飽,只求肚子飽,就能好好活著嗎?
【註1】縱使現在愈來愈多人重視有機耕種,但是怎麼看,都只算是小面積的改變,真的能對大環境土壤有正向好處?再怎麼說,現今社會商業結構還是以利為導向,有機耕種的微薄商業利益,往往不被大企業所看好。
【註2】請參閱民以食為天是好是壞?
【註3】因為單一植物種植,對土壤中吸取特定養分偏重後,沒有定期土壤更新回復正常比例,就算人工介作施以有機肥料,土壤還是無法在短時間裡完成礦物質轉質的程序,土壤裡細菌的分化作用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