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攝影是一種藝術,後製也是一種藝術,兩者相輔相成。就像天生麗質的美女,不粧也美,適度淡粧會更美,或是來個艷粧表現強烈的個性,常有驚艷的藝術感。攝影也是一樣,原本的創意在按下快門時已決定氣質的表現性,但經過數位後製(類比時代的暗房技術),呈現出不同於原圖的感覺,運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創造出天馬行空的藝術作品。常見的方法不外乎:鏡射、拉焦、變形、疊圖、濾鏡(調色)、轉向和裁切等等。
主圖(ISO-3200,F/22,0.62秒)是今年3月在高雄港拍攝大橋,在大引道旁拍攝,把相機伸出欄杆外,讓引道位於畫面的左側,同時把光圈縮到最小,讓橋上的燈光展現星芒【註1】,當時是沒想到後製鏡射處理,只讓引道延伸到橋上,純粹拍攝曲線的線條。後製時採用左右鏡射方式,讓左側的引道鏡射到右側,完成這張作品。這張作品在拍攝當時,就已決定後製要採用鏡射處理,所以在構圖時,會預留後製的空間,屬於預設式的連貫創作,這類作品需要觀察力和想像力,也需要時間的磨練。
筆者偶爾會挑些照片,適當後製呈現不同的情境感受,下圖是今年4月在台南美術二館地下停車場拍攝的照片,當時預留鏡射空間,準備做上下的鏡射處理,因為照片上方會拍到樓地板,利用鏡射方式蓋掉樓地板的部分,讓畫面變得更單純。除了鏡射後製,還把改成黑白色調,加上鏡射部分糊焦處理,完成這張作品。原圖ISO-2000,F/18,1/50秒,EV-0.3。

我們來看看,如果不是當場有想法要進行鏡射後製,可以利用整理照片時,找出可鏡射的照片,另外後製處理的作品。下圖2020年11月在內湖花市旁步道,拍攝數珠珊瑚一枝枝條懸在鐵皮外(ISO-100,F/2.8,1/200秒,EV-0.3),回來整理照片時,因為接近聖誔節,鐵皮是白色,數珠珊瑚果實是紅色配綠葉,剛好有聖誔節的色系感,第一想法就是用左右鏡射,把枝條其它部分去掉,形成一幅聖誔風格的吊飾照片。

今年3月29日到客戶教室拍攝課程記錄前,測光和調整設定後,先拍一張測試照片。當時也沒多想,對著鏡片拍自己。整理照片時,突然想到可以左右鏡射,變成雙胞胎的照片。ISO-1600,F/2.8,1/200秒,EV+0.7。前面四張照片含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建築線的掌握【註2】,保持水平或垂直,在左右鏡射或上下鏡射時,線條才不會有彎曲接合的現象。

接下來一組照片,都是用同一張原圖經過鏡射後製而成,展現出差異性很大的結果。原圖是20170430造訪后豐鐵馬道,經過大甲溪花樑鋼橋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左下是用左右鏡射的照片,如果沒提醒,或許您不會感覺到是鏡射的照片。右下兩張照片,則是用上下鏡射方式,留下上半部和下半部的結果,是不是很有趣呢?



下面這組照片,也是用同一張原圖經過鏡射後製,呈現不同結果的作品。原圖是左側右側鏡射到左側,ISO-100,F4.5,1/1250秒,EV-0.7。右上是原圖左側鏡射到右側,右下則是原圖上半鏡射到下半,而原圖是在中和四號公園台灣圖書館旁展示的鋼琴裝置藝術品,所以在後製時發現可以形成樂譜的表情記號,這就是照片後製的樂趣。



2017年造訪泰國,在四方水上市場拍下原圖,ISO-100,F/3.5,1/125秒。左側是採上下鏡射,右側兩張是左右鏡射,各留左側和右側的結果。這組照片在拍攝時,有保持建築線的一致,在鏡射後會比較合理一點。



可以分享的資訊非常多,先到此休息一下,待續。
【註1】點擊–>星芒 可以欣賞另外五篇星芒作品分享。
【註2】可以參考這篇文章說明什麼是水平線–>建築線與中軸線
點擊–> 鏡射後製 可以列出其它相關文章喔!
如果您喜歡筆者的文章,歡迎按讚、訂閱和轉發,有您的支持,是繼續編寫的最大動力,感恩。
以下是本篇文章在IG已發布分享的連結,歡迎按讚和追踪。
有一則關於 鏡射應用(一) 的留言
迴響已關閉。